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学术界亟需一场打假

“学术造假”这个词大多数人都不会陌生。去年演员翟天临因学术不端被撤销博士学位的事尚未从大家脑海中消失,今年又有毕业生论文代写等各种问题被推到公众面前,但小学六年级学生会跟“学术造假”扯上关系这事,还是惊到了人们渐已麻木的神经。

无独有偶,就在六年级小学生凭癌症基因研究获奖事件曝光后,武汉又有2名小学生陷入相同旋涡。她们是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的一对姐妹,因《茶多酚的抗肿瘤实验研究》,获得第3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小学组三等奖。更为类似的是,两名小学生的父亲也是业内专家,任职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

7月17日,武汉科协回应称,专家组一致认可该研究成果,否认存在学术不端问题,但这并不能平复广大网友的质疑。就算如武汉科协所说,两名小学生确实可以在老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但小学生是否有做动物实验的资格?她们适不适合进行取出动物内脏这样的操作?研究茶多酚抗肿瘤的“创新性”又在哪里?此外,青创大赛的比赛规则中明确规定:涉及人体或动物离体组织、器官、血液和其他体液的小学生研究项目,属不接受申报范围。那么,这项需要解剖小鼠的研究是如何顺利申报的?以上种种说不清的问题,怎能不让人质疑涉嫌学术不端。

小学生一次学术造假的直接后果,充其量就是侵占了本该属于他人的奖牌,或是多拿了一点日后升学中的有利砝码,似乎不值得兴师动众。但纵观两起事件,真正让人觉得悲哀的并不是哪个小学生错拿了奖,而是科研环境的腐化之深,甚至把孩子卷入其中。父母的刻意安排引导,组织方的默认许可助力,将置身其中的孩子推上领奖台,皆大欢喜。然而,是否有人考虑过,倘若孩子心里从此种下“学术不端”的种子,待到他们成年后会给学术界带来怎样的影响?那些为学术造假“保驾护航”的组织机构们,寒了太多兢兢业业做研究的人的心,倘若因此在学术界出现“劣币驱逐良币”效应,那就将是整个国家学术信誉的滑铁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