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我看文明码下线

本报特约评论员 许朝军

据苏州公安官方微信消息,从9月3日起,“苏城码”App上线“苏城文明码”功能。该功能旨在构筑起文明积分信息识别体系,形成市民文明程度“个性画像”。然而,仅3天后,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文明码”已结束测试下线。

新闻报道称,“苏城文明码”系全国首创,为“一人一码”,可通过对特定项目的评估,获得文明素养方面的积分。从理论上看,这是极具创建善意的,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积分也具有一定的客观公平性。但关键是,这种理论上的意义和价值并不能契合实际,与文明创建以及个体文明素养的提升也不相洽。

文明素养不仅仅是一个人外在的行为体现,更是一个人内在认知、情感、心理素养驱使下外化成行为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虽然外在行为是最终可见量,内在因素才是最能体现个体文明素养的内核。比如,一个有内在文明素养的人,因为一次偶发意外闯了红灯,对应为“文明码”中的减分,又有多大意义呢?同样,现实世界形形色色,从来不缺少向善者,但也同样存在“伪善”的面孔。如果一个人在“文明码”效应的影响下,严格遵照少数几个可积分的文明标准行事,而在“文明码”涉及不到的方面依然故我,置文明素质于不顾,那么,其所得的高分就是对文明的最大误读,也会在无形中助长伪善对文明秩序和道德认知的冲击与消释。

评价文明的最客观手段,是外部评价和内心自我评价的统一,外部世界确实需要通过表彰文明标兵,倡导道德风尚等肯定和鼓励向善行为,但同样也需要每个人从内心正确对待文明秩序的构建。

文明成为共识,这是现代社会文明构建的美好愿景。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的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社会经济文化进步、公共道德秩序构建、个体文化素养提升等。惟有所有人都能通过外部评价、内心审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借此树立科学的是非观、价值观等,文明才会内化为身心认知和外在行为的统一体,这才是文明的最高境界和体现。显然,这些单靠分数评价是很难做到的,即便披上人工智能的外衣,“文明码”恐怕也只是一项“看起来很美,实则了无用处”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