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飙车“炸街”害人害己

本报特约评论员 陶短房

日前,北京警方在重点路段展开了一系列打击深夜飙车“炸街”的行动。所谓“炸街”,是指某些驾驶员故意驾驶大功率车辆,在特定路段猛轰油门,或采用急加速等方式令引擎、排气管发出剧烈声响。北京警方的行动无疑说明,这类曾经的“小众”活动正在成为城市中新的不安全隐患。

“炸街”做法始于战后一些发达国家大都市的街头市井,最初是流行于所谓“改装车发烧友”之间的一种“马达亚文化”。“炸街”的直接目的,是通过炸声吸引路人和同好的注意力,自炫能力和身价。如果仅仅在赛道或偏远道路上“炸”,这一行为不过是小圈子的小众游戏,虽不值得提倡,但对社会的危害和对公众的骚扰,毕竟还处在较容易控制的范围内。可当飙车“炸街”行为侵入居民区附近且有严格限速的路段,车手们在夜深人静时制造的高噪音、重污染,就会令附近居民无端受害、困扰不堪。正因如此,“炸街”行为长期以来都是各国警方和交管部门重点打击的目标。

许多“炸街”者乐此不疲,名义上是“爱车”“炫技”,实质不过是显示自己的财富、能力和所谓“潇洒”。但这类对纯粹物质享受和市井街头关注度的盲目追求,本就格调不高,“炸街”者自觉很“酷”,别人看来不过一哂。更重要的是,深夜在闹市或交通关键路段“炸街”,是将自己的刺激潇洒,建立在对公共秩序和交通安全的破坏,以及对路人、居民权益的践踏上,这样的“炫酷”,又何“酷”可言?

“炸街”不仅害人,最终还会害己。中外许多城市里,第一批热衷“炸街”的摩托车骑手大多不得善终。上世纪一部香港老电影《阿郎的故事》中,主人公身死的悲剧结局,某种程度上正是“炸街亚文化”酿成的一杯苦酒。

中国曾长期是自行车王国,基于私家车普及的“炸街亚文化”传入较晚。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提速、私家车的普及,“炸街”开始成为都市街头的新困扰。由于国内大城市人口稠密,深夜飙车“炸街”对交通安全和公众利益的破坏,较工业化国家有过之而无不及。事实上,“炸街”及其衍生的一系列危害性行为,已不仅突破文明边界,更践踏了法律法规。

沉迷于“炸街”快感者应当认识到,“炸街”是一种害人害己的丑陋行为;北京警方的此次行动也是在发出警示,早一点悬崖勒马,才是对公众、家人乃至自己性命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