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烧伤科医生的“苦”日子

烧伤科,一个没有镜子的地方。在这个普通而又特殊的医疗科室里,烧伤科医生们经历着有别于其他科室的“苦”日子。

工作环境苦:腐臭味长期弥漫在病房

8月12日,记者来到空军总医院烧伤整形外科,采访还没开始,科室主任邹晓防就提醒记者:“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看了病人别接受不了。”

走进第一个病房,记者看到两个大约只有六七岁的小患者坐在床边,一个浑身皮肤被烧得皱巴巴,只有背部还剩一点完好的皮肤;一个腿部发红,布满鱼鳞状的白皮。随后的查房中,病人外表的确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不适的视觉刺激,皮肤上密布的结痂和瘢痕,让人看着心痛,不忍直视。

清理创面是烧伤科一项重要工作,除了看着难受,嗅觉上的刺激也是一大考验。在该科工作10年的护士刘红丽说,有些病人没能及时接受治疗,各种细菌在创伤处大量繁殖,结痂下会产生很多黄绿色脓液,即使戴着口罩,也能闻到一股强烈的腐臭味。一进病房走廊就能闻到这股味,很多人不能忍受。邹晓防说,其他科室换药也就10~20分钟,而烧伤科病人换药往往需要1~2个小时,大面积烧伤患者一换药可能就得一上午。

查房后,邹晓防回到办公室,两个小面包就着一杯咖啡,匆匆结束早餐。在他的办公室里,常年放着一个小包,里面有洗漱用品和换洗衣物。他说:“这是为参与紧急任务准备的,命令来了说走就走。”邹晓防回忆说,记得有一次,他正在做手术,院方通知他10分钟后到楼下集合,坐飞机赶往事故现场救援。执行任务对医生也是一种考验,烧伤科医生最常见的就是爆炸现场,余火、刺激性气体等危险因素,时刻威胁着他们的个人安危。“我们是军队医院,第一身份是军人,第二才是医生,大家的组织性、纪律性都很强。”

照顾病人苦:为抢救病人在医院住了50天

邹晓防说,医院规定早上8点半上班,但烧伤科的医生7点多就都到了,他们要赶在查房前先看一眼自己的病人,有无特殊病情需要处理,对病人的情况做到心里有数。10点前后,邹晓防会走进手术室,和多位医生通力合作,处置各种烧伤病人,直至中午近1点才结束。

很多人觉得烧伤很好治疗,因为看上去只是皮肤受损,实际上,很多病人的内脏严重损伤,需要综合治疗,治疗起来也非常棘手。邹晓防曾接到一个烧伤90%以上的患者,医护便没有一点休息的时间,除了抢救时间长以外,术后病人每隔几小时就要吸痰、翻身、给药等,有的几乎半小时一次,医护满脑子里都是时间表,劳动强度很大,还要保证没有一点遗漏。

为了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邹晓防曾在科里住了50天,时时刻刻关注患者病情,连换洗的衣服都是家人送来的。为了迅速成长,低年资医生更是24小时住在科里,战斗在临床一线。“医生多辛苦,我天天看着呢。”刘红丽告诉记者,遇到大手术,医生们通常连喝口水、上厕所的功夫都没有。几个小时眼都不眨地在无影灯下做缝皮等细致活儿,手术后一出来看哪都是花的。

除了治疗患者的外在疾病,烧伤科医护还要更多地关注病人的心理状态。刘红丽说,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特别重要,只要心态好,大面积烧伤的病人也能生存下去,如果自暴自弃,即使面积不大,也可能丧失生活的勇气。因此,烧伤科医护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还要经常给病人做心理辅导。

不被理解苦:沉默应对责骂和侮辱

烧伤病人入院时往往病情很急,非常痛苦,家属十分急躁,在医患关系比较紧张的当下,更容易诱发医患矛盾。邹晓防一再向科里医护人员强调,一定要换位思考,多从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耐心和家属沟通,即使遇到态度恶劣、语言冲撞的人,也不能对峙,用医技说话,尽量解决病人的痛苦,家属的态度就会变好。刘红丽说:“面对家属的责骂甚至侮辱,我们都选择了沉默。”

采访中,记者随一名医生给患者换药,复杂的创面上,医生轻轻一碰,患者就疼得哆嗦,小孩往往哇哇大哭,这让医生操作起来心理压力很大。有些家属看着亲人强忍疼痛,不能理解,便把怒气撒在医护身上。每当这时,医生们都会耐心地为患者解释,疼是正常的,人的神经末梢最为灵敏,烧伤越轻越疼,如果不疼便是深到肌肉和骨骼,更为不利。

烧伤科病人住院两三个月非常普遍,病情严重的可能需要住院一两年。巨额的医疗费用是个沉重负担。邹晓防便会出面联系很多慈善组织和基金会,帮患者筹集资金,还向医院申请减少患者的部分费用。很多患者在他的帮助下,才得以完成治疗,他也因此和很多患者建立起了真挚的友谊。

烧伤科是一个没有镜子的地方,这样的设计就是怕病人看到自己残缺的身体而难受。烧伤科医务人员也一致呼吁,希望大家正视烧伤患者,看到他们受伤的外表,也许你会感觉难受,但要试着学会接纳他们,不要紧盯着看。要知道,每个历经各种磨难才活下来的人才是最坚强的,是好样的,值得大家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