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独家丨小饭馆每月吃掉两棵树

受访专家:中国环境科学院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室研究员 张金良

在快餐店吃饭,随手掰开一次性筷子;在菜市场买东西,顺便扯个塑料袋;外出住宿,少不了一次性牙刷、梳子……“用着方便,扔着潇洒”,人们越来越割舍不下一次性用品。它固然能带来不少方便,却会对资源造成巨大浪费,对环境造成永久损害。

支持环保,却舍不掉“一次性”

一次性用品范围很广,比如一次性餐具、一次性鞋套等。在我国,一次性用品行业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惊人,近年来更是出现了“一次性内衣”、“一次性相机”,使得其队列越来越长。

尽管缺乏一次性用品的全国性官方数据,但从一些权威报道中,还是能看出让人触目惊心的现状。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去年刊文称,中国2013年出口超过1万吨的一次性筷子,每年制造800亿双一次性筷子。浙江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调查了314家经营户,在4个月中生产、使用一次性筷子164.7万双、纸巾196.2万包、食品袋(盒)107.1万个、小包装淋浴液47.9万瓶、小包装洗发液43.2万瓶、一次性牙刷99.6万支。我国每年丢弃在铁路沿线的一次性餐盒达8亿多只,加上城市快餐业的发展,每年废弃量达100亿只之多,其中80%以上散落在环境中。上海一年所有丢弃的宾馆“六小件(宾馆提供的一次性用品)”总重量达1814吨,每年为了处置这些“六小件”要投入近百万元。

2010年,广东省旅游局发布通知,要求取消免费提供一次性日用品,可这份通知并没有得到有力执行。“如今宾馆都提供一次性拖鞋和基本洗漱用品,人们也习惯出门不带这些东西。”一位酒店业人士表示,“有时候我们不提供,顾客就会投诉。”浙江消协调查显示,22.8%消费者对餐饮、宾馆不提供一次性用品持反对态度,他们赞同节能降耗、生态环保,但与自己使用一次性用品所造成的后果却无法联系起来。

中国环境科学院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室研究员张金良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过度使用一次性用品不仅消耗资源,而且还会破坏生态、增加垃圾处理的负担。以筷子、纸巾为例,生产一吨纸要17棵10年生树木,一棵20年生大树仅能生产3000双一次性筷子,而一般的小饭馆每月就会“消耗”掉两棵树。生产过程还要消耗能源,这就意味着产生污染,增加垃圾量和处理成本。而塑料制品的原料是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还要使用增塑剂等各种添加剂,并有大分子聚合物单体释放,污染环境。塑料很难降解,目前我国对一次性的塑料制品没有完整的回收机制,不管是卫生填埋还是焚烧处理都会污染环境。

为何“一次性”屡禁不止

尽管国家三令五申,但一次性消费的势头并未得到明显遏制。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以来,各级各部门仅限制塑料购物袋的文件就制定下发了200多个,但一次性塑料袋仍然“畅行无阻”。张金良表示,一次性消费之所以屡禁不止,从根本上讲是一个商业性问题。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也就有利润,商家自然趋之若鹜。一次性消费成为习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现代人越来越“懒”了,总想着图方便,自然增加了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量。浙江消协的调查表明,消费者选择使用一次性用品的理由中,方便、卫生分别为49.4%、31.2%。

第二,商家也觉得方便。如果使用可重复利用餐具,那么就需要在清洗和消毒上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

第三,一次性用品价格低廉。张金良说:“一次性用品太便宜了,5双带花纹的一次性木筷,仅售1.12元;几元钱100双的也有,但质量很差。”由于价格不贵,消费者用起来难免随意,造成额外的浪费。

政府、商家、消费者都有责任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中国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这再次表明了环保问题的紧迫性。低碳生活、生态型城市需要我们尽可能重复使用物品,充分利用资源,这里政府、商家、消费者都有责任。

对于政府而言,应制定长远规划和政策,如回收再利用对策、鼓励替代模式、实施生产许可和责任制等,并鼓励、支持消费者少用一次性用品。韩国早在2002年就修订了《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法》,规定旅馆和洗浴场所不得免费提供洗发水、牙刷牙膏和刮胡刀等一次性用品,违者每次处以5万韩元(1万韩元≈53元人民币)以上、300万韩元以下罚款。法律还鼓励市民监督,对举报者给予2万~15万韩元不等的奖励。

对商家而言,产品质量标准、后期回收标准都要严格达标。据了解,韩国送外卖的人不仅负责把饭菜按时送到,还要负责把餐具及时收回。餐馆、宾馆等经营场所还要做好减少或拒绝一次性用品消费的提示工作。例如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地,酒店一般都会免费提供一次性洗发水、沐浴液和护肤霜,但出于环保意识,往往不提供牙刷、牙膏、拖鞋和梳子等一次性用品。

对于消费者来说,要做到不该用的一次性用品坚决不用,用完做好垃圾分类。可在办公室备一双筷子,用手绢包上;购物随身携带环保袋或菜篮子;旅游时自带洗漱用具、拖鞋等。在欧洲人眼中,牙刷、牙膏等是很私人的东西,一些人还会根据牙医的建议坚持使用特定的牙齿护理用品。国人也应提高健康素养,追求真正高品质的生活,而不是粗制滥造的一次性用品。▲ (本报记者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