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慢阻肺阻的是寿命,做好几个改变护住肺

在入冬后的一片雾霾中,11月18日,我们迎来了第14个世界慢阻肺日。近年来,医学界的两位院士王辰教授、钟南山教授一直在呼吁国人应关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像查血压一样查肺功能”。11月1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日医院院长王辰在接受《生命时报》专访时,又发出提醒:慢性呼吸疾病已成国人寿命短板,亟需国家和老百姓的重视。

慢性呼吸病位列世界“四大慢性病”之一

今年冬天,北京的张大爷过得比往年更不顺心,频繁且长时间的雾霾让他几乎每天都咳嗽、咳痰,且胸口发闷,只要走路快了点或爬楼就喘得不行,一点重活都干不了。有次受凉感冒后症状更重,他不停地咳黄痰,嗓子眼儿里就像拉风箱一样吼吼直响,喘得厉害。张大爷实在受不了了,到医院检查才知道自己得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且病情较重,而这与他吸烟30多年有关。

“慢阻肺”这个很多人听上去有点生疏的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居高不下,已与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相当,对国人健康的威胁也越来越大。200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领导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4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为8.2%。2010年,王辰教授牵头的中国肺部健康研究显示,40岁以上人群的慢阻肺患病率已升至12%。我国慢阻肺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和高疾病负担的特点,其危害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第一位,已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严重医疗保健与公共卫生问题。

“20多年来,我一直呼吁大家重视肺功能检查,要像查血压一样查肺功能。现在类似的呼声越来越高,但还不够。”王辰院士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在所有慢性呼吸疾病中,最被忽略但对百姓健康威胁最大的就是慢阻肺。

王辰院士说,很多人对慢性呼吸疾病没什么概念,其实它是全世界公认的“四大慢性病”之一,慢阻肺、哮喘、肺动脉高压等都属于这类疾病,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和代谢性疾病并列,已成国人寿命短板。《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报告(2015年)》显示,慢性呼吸疾病成为继心脑血管病、癌症之后的第三位慢性病死因。目前来看,庞大的吸烟人群、严重的空气污染、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再加上呼吸道病原体的变异和新致病原的出现等原因,如不加强重视,我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然而,令人担忧的是,现在很多老百姓都知道高血压、糖尿病,但对慢阻肺等慢性呼吸疾病却没足够的防治意识,医务界的重视也不够。

“肺功能25岁时达到顶峰,之后开始走下坡路,”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三部副主任医师张晓雷大夫告诉记者,如一个人长期吸烟或生活在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里,烟雾、空气中的有毒颗粒会导致肺部的异常炎症反应,破坏肺组织的正常结构,损害肺正常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影响生活质量及预期寿命。

不及时治疗,伤害全身

“人可以几天不吃饭,但几分钟不呼吸都不行。我之所以呼吁每个人都重视慢性呼吸疾病,尤其是慢阻肺,是因为如果不早诊早治,不积极接受规范治疗,很多患者最后会因呼吸功能衰竭、肺心病、合并严重的肺部感染等原因去世。”王辰院士表示。

张晓雷大夫解释道,慢阻肺损伤的靶器官是人体的肺脏,但同时慢阻肺是有多种肺外并发症的全身性疾病,常见的并发症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肺部肿瘤、骨质疏松、肌肉萎缩和焦虑、抑郁等。病人如不早诊早治,就会出现肺功能进行性下降,这种下降不完全可逆,且每次病情加重的发生间隔时间会越来越短,病情也会越来越重。目前,慢阻肺虽不能治愈,但早期规范化治疗,可延缓肺功能下降速度,改善患者运动耐力、生活质量及预后。

“国人之所以对慢阻肺比较陌生,也与该病的特点有一定关系。”张晓雷表示,一是很多慢阻肺在早期没有症状,因为肺脏有强大的代偿功能,轻度的肺功能损害不易感知,等到症状明显时,肺功能损伤已较为严重;二是慢阻肺的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气短,与呼吸科的其他常见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有相似之处,不进行肺功能检查,无法确诊,这也是慢阻肺经常被误诊、漏诊的原因。

王辰院士认为,慢性呼吸疾病成国人寿命短板,与目前我国对呼吸疾病防治和研究的关注和投入远远不够也有关。也正因此,近些年来,除了倡导公众重视肺功能外,他还一直在为两件事忙碌奔走:一是呼吁将慢阻肺纳入大病医保,减轻患者负担;二是现在高血压、糖尿病都纳入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希望慢性呼吸疾病也能被纳入,以便引起百姓和医务界的重视。

做好几个改变护住肺

张晓雷大夫说,慢阻肺呼吸困难可按严重程度分为5级。0级:除非剧烈活动无明显呼吸困难;1级:快走或上楼时会有气短;2级:比同龄人步行慢,或以自己的速度在平地上走路需要停下;3级:在平地上步行100米或数分钟后需要停下;4级:明显呼吸困难,不能离开房间,或穿衣时气短。但不管哪种程度,只要做好几个改变,慢阻肺完全是可防可治的。

社区应配肺功能检测仪。王辰院士呼吁:“大家一定要有像查血压一样查肺功能的意识。”肺功能检查是早期发现肺部疾病的有效手段,但现在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体检机构都没有肺功能检测这项服务,有些社区连简易的肺功能检测设备都没有。他说,现在慢阻肺发病率这么高,建议社区、体检机构增加肺功能检测项目,并加强医务人员相关技能培训,确保检测结果科学有效。国家也应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加强疾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和培训。

40岁以上人群、高危人群每年都要查。王辰院士建议,鉴于40岁以上为慢阻肺高发人群,尤其是长期吸烟、有职业粉尘和生物燃料暴露、幼年反复呼吸道感染(如百日咳等)、家庭成员中有慢阻肺患者等,都属于慢阻肺高危人群,即使没有咳嗽、咳痰、气短等呼吸系统症状,也应该进行肺功能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疾病,早期治疗。

出现症状及时查。张晓雷说,有憋气、咳嗽、咳痰等慢阻肺相关症状的人,更要尽快上医院检查。生活中,如果以前能爬三层楼现在爬不了,或以前能顺利走完的路现在却喘得厉害,也要警惕慢阻肺。

慢阻肺健康宣传员郎永淳还推荐了一下简单自测法:40岁以上,如符合“长期吸烟、活动后气急、咳嗽咳痰三个月以上”三条中的任意一条,就应及时排查慢阻肺。

戒烟。钟南山院士于2007年主持的一项调查显示,吸烟量与慢阻肺发病率呈正相关,吸烟是慢阻肺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三部副主任医师杨汀呼吁,大家要学习戒烟知识,戒烟同时还要远离“二手烟”,避免接触烟雾、粉尘和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避免劳累和气短。杨汀建议,确诊为慢阻肺的患者在搬重物或者挪动家具时,尽量使用带轮子的推车,以减轻负担,减少来回走动;尝试坐着完成日常活动,比如坐着洗澡、剃须、穿衣、做饭;常用物品放在触手可及处,避免弯腰或爬高取重物;学会使用辅助工具完成日常活动,比如用长柄触及器辅助穿鞋、取高处或低位的物品。

少吃多动,改善呼吸。日常生活中,推荐大家多练练太极、瑜伽、八段锦等运动,慢阻肺病人最好注意调节呼吸,步行、上楼、骑车可以“一吸两呼”。慢阻肺患者在吃饭时还要细嚼慢咽,适当少摄入苹果、花椰菜、碳酸饮料等容易产气的食物和饮料,多喝白开水。

此外,杨汀建议大家尤其是慢阻肺患者:雾霾天尽量减少外出,必须出门时戴上口罩;勤洗手,注意给手机消毒,预防感冒;通过看书、冥想、练气功等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慢阻肺病情一旦加重,应及时就医治疗。▲(生命时报记者 江大红 高 阳)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生命时报”的所有作品,均为《生命时报》合法拥有 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