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医患阵痛何时消除

受访专家:

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  俞光岩

广东省人民医院原副院长 吴一龙

东南大学法学院教授  张赞宁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  于  海

北京大学医学部卫生法学教研室主任  王 岳

5月7日晚上7点左右,从各地赶来的数百人聚集于广东省人民医院门前和附近的英雄广场,自发悼念中午因被患者砍伤不幸辞世的陈仲伟医生。他们静静将手中点燃的蜡烛,整齐地摆成一个爱心,抒发对已逝医生的深切哀悼。这是近期继魏则西事件后,又一件震动医疗界的大事件。

又一名医生的倒下

60岁的陈仲伟主任是广州省人民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从事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30余年。自今年2月退休,至不幸辞世,他被医院返聘回院工作尚不足3个月。

陈仲伟主任的亲戚小耗(化名)向《生命时报》记者提供了两张微信截图,一张是陈主任姐姐在朋友圈中叙述的意外发生经过,图片内容显示,5月5日下午5点半左右,陈主任回到医院对面的家中,刚一开门,就被暗藏附近的凶手边砍边推入屋中。

另一张则是陈主任4月6日发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口腔科微信群中的一则警示信息。小耗告诉记者,事发前一周,陈主任曾给家人打过电话说,一个人声称25年前在他这儿做的烤瓷牙变色了,要求赔偿。当时陈主任就觉得不对劲,把此患者引到保安室,由保安将其制服,送往广州市芳村精神病院进行治疗。此事后,陈主任在微信群中贴出该患者照片,并提醒道“注意此人,有精神病,我已报警”。谁也没有想到,此人时隔不久便被放出,进而犯下了砍杀陈主任的血案。

针对这一消息,本报记者进行了多方核实。广州市脑科医院(广州市精神病院,即芳村精神病院)院办的一位工作人员在电话里表示,据她所知,医院并没有收治过这位患者,其是否被确诊为精神病也不清楚。事发后,她与本院护理部的同事进行过沟通,对方同样表示不知情。记者一位在该院工作的朋友也证实,医院官方并没有对此事发布过消息,院内也“似乎查不到病人的消息”。

陈主任被砍30多刀、后身受重伤,其妻子也受到了不同程度伤害,两人被紧急送往广州省人民医院救治。伤人者则当场跳楼自杀。5月6日,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在伤医事件后,第一时间发出《关于严密防范暴力伤医事件的紧急通知》,要求全省各地卫生计生部门和医疗机构与公安部门联合行动,严密防范全省医疗机构暴力伤医事件发生。然而,什么也没能挡住陈主任的离世,在43个小时的不间断抢救后,5月7日中午,陈主任还是走了。

目前,关于陈仲伟被伤案的具体情况还在进一步调查之中。广东省卫生计生委也对此次伤医事件表示强烈谴责,对一切暴力伤医行为“零容忍”。

医生和病人都是受害者

作为陈仲伟生前的好友、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俞光岩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在得知陈仲伟主任遭受意外后,他与几个同事打算搭乘5月6日的飞机前去探望,但为了不干扰陈主任的抢救,医院建议病情稳定时再去探望和慰问。然而就在第二天中午,陈主任便离开了大家。俞光岩评价陈仲伟主任:“作为一个口腔科教授,从医30年,医德垂范,医术高明,不仅救治了无数的患者,还培养了许多的专业人才,是个难得的人才。”

为纪念陈仲伟主任,广东省人民医院将其官网改成黑白色调。今年刚刚卸任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一职的吴一龙回忆起陈仲伟,觉得他的离开充满悲壮和悲情。吴一龙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这么多年来,他和陈仲伟有过无数次的接触和聊天,印象最深的有这么几次:一个月前,在手术室,他曾和陈仲伟有个短暂的交谈,陈仲伟带着他那特有的口音告诉吴一龙,自己本来可以退休了,但舍不得手术刀,正在办理延退手续;一年前,也是在手术室,两人谈到退休后的打算,陈仲伟希望继续在医院发光发热;十年前,两人聊起科室建设和学科发展,陈仲伟说,最大的学科建设就是能把病人治好。吴一龙说,陈仲伟一生别无所求,就是希望用学到的、积累的点点滴滴,为别人解除痛苦,有委屈、有无奈,但初衷不改。

小耗告诉记者,在他眼中,陈主任是个非常忠实、憨厚的人,是他们家族的骄傲。小耗读初一时,牙齿坏了,他妈妈带他去广东省人民医院口腔科找陈主任补牙,本想着有这么一位大专家亲戚,肯定不用排队,没想到陈主任坚持说,每个人都要排队。小耗说:“那天,我们等了一个多小时才补上牙。他待我们最亲的家人和其他病人一样,可见他对患者的关爱之心。”小耗说,陈主任会经常建议家族里的三位孙子辈孩子,一定要学医,学医不羞耻,而是件非常神圣的事情,会提升一个人的人格。

这么一个医术和医德俱佳的老人,在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却被如此残暴的方式伤害。俞光岩表示,他沉痛的心情难以言表。“陈主任的意外震惊了全国口腔医学界, 除了强烈谴责这种暴力伤医的恶行外,医生们也在问:医生救治病人,为病人服务,但自己的生命却得不到保障,遭受暴行威胁,试问谁来保护医生?”

广东省人民医院一位知情医生告诉《生命时报》记者,陈主任是个非常温和、平实、精益求精、负责任的人。他的离去,让很多人非常悲痛。 “很多医生都是压抑着自己的情感,坚持工作。”她说,但没想到,网上竟然有很多人谩骂陈主任,说砍得好。这种冷面言论让大夫们非常寒心,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做才能让医患之间能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以后怎么做才能让医生安心出诊,病人放心看病?

吴一龙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医生承担的风险应该在手术台上、在与疾病的斗争上,而不是医患关系上。陈仲伟遇害一事,背后根源不管是医患矛盾,还是精神病人失控,可以说,近年来搞得越来越僵的医患关系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此事。

俞光岩担心地说,如果这样的状况一直无法改变,未来选择医生职业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少。尤其是优秀的人才都不愿意从事医疗行业,那我们的医药卫生事业不但不会发展,还可能会出现倒退。而最终危害的还是每个最普通的老百姓,这才是伤医事件的最大恶果。

医生同样需要关爱和理解

医生的人身安全难以保障,就无法给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在东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张赞宁看来,应首先改变立法、执法不严的现象。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七章及《刑法修正案(九)》都提到,闹事者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但这些法律,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调整医患纠纷的体系。对于医闹者的惩处不严、网开一面,助长了医闹歪风的盛行和蔓延。而患者缺乏法律意识,更提高了患者闹事的概率,而且局面往往过激、不可控制,甚至出现伤医等恶性事件。医院则常常抱着息事宁人的心态,避免纠纷,这也使得法治成为空谈,让医生处在更加危险的地位。

“医患冲突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它不可能完全消失。但当冲突严重至如此残忍的地步,我们不得不思考其深层原因。”北京大学医学部卫生法学教研室主任王岳认为,医学模式未能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转型,是导致目前局面的深层原因。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于海也表示,之前的医改让我们的医院当企业来办,以药养医,医生从救死扶伤的使命和健康与生命守护者的形象,变为一个谋生者,甚至经营者,令医生失去了社会的普遍信任与敬畏。更可怕的是,医疗的产业化,是靠医生的一张张处方和检查单来实现的,制度的弊病最终变成医生个人的行为过失,医患之间丧失了基本的信任,医患之间无解的相互妖魔化。最终直面患者的医生成了替罪羊。

王岳认为,消极保护不如积极转变。针对疾病的医学模式早已不适合当今患者的需求,只有将生物医学转变为全人医学,关注病人的困难而非单纯的治愈疾病,才有可能从根源上缓解医患冲突。

首先,按比例配备临床心理咨询师。身有疾病的患者,很多都存在心理障碍,如果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心理咨询师早期进行干预、开导,就可能避免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哪怕100张病床配备1名临床心理咨询师的效果,肯定要比20张病床配备1名保安好得多。”

其次,发展医务社工和志愿者队伍。专业的医务社工可以负责解决患者除了疾病外的社会问题,比如,帮贫困病患向社会筹集医药费、引导晚期肿瘤患者正确看待生死等。这是提高患者就医满意度的重要环节之一。

再次,适当提供宗教抚慰,提供灵性关爱。医学与宗教自古就有血缘关系,适当引入宗教关怀,介入慈善事业,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从某种程度上说,病人如果满意就等于治疗成功,病人如果不满意,即便疾病治愈,也等于失败。”王岳强调,这就要求医生一定要谨记“病人至上”,学会共情,而不是单纯的同情患者,甚或表现冷漠。毕竟,没有一台CT能够拍出“痛苦”二字。伴随着社会发展,医患问题终将解决,王岳说,只希望这个阵痛期能够短一些。

吴一龙则认为,人与人信任的重塑也有助于医患关系的缓解。近年来,除了医疗行业,还有人冲到司法部门实施暴力,这些社会现象都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出了问题”的表现。人们之间缺乏信任,总是防着对方,彼此永远有道界碑,这种悲哀的关系今天暴露在医疗领域,明天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他行业。因此,当前最重要的是,制度设计者应花大力气重塑人与人之间互信的关系。

吴一龙还强调,希望每个人理解,医疗是个遗憾、不确定的行业,不能做到100%的治愈。大家要了解医学的局限性,学会与一些疾病和谐相处。另外,医患之间不是买卖关系,“我给你钱,你就要医好我”,这是永远做不到的。▲(生命时报记者张芳、江大红、李迪、张杰、高阳、谭卓瞾)

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生命时报”的所有作品,均为《生命时报》合法拥有 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