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照顾晚辈背井离乡,千万老人身心被困

受访专家: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常务理事  陈友华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  程  瑜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心理分会秘书长  杨  萍

老年人中有个特殊群体,人们称之为“老漂族”。他们因各种原因离开家乡,来到完全陌生的城市生活。这样的改变让越来越多的流动老人陷入了身心困境。

四成为照顾孙辈离开家乡

“在这儿呆着太憋屈了!”来自东北的宋奶奶直言不讳地说出了自己在北京的感受。3年前,为帮女儿照顾刚出生的小外孙,她从东北来到北京。因为寡居多年,女儿不放心她一个人回老家,便留宋奶奶在京养老。3年来,除了买菜和去幼儿园接送外孙,她几乎从不下楼。“在老家的时候没事儿还能串个门,来这儿根本没人和我唠嗑。”最让宋奶奶伤心的是女儿无心时的一句感叹:“哎,天天跟姥姥呆着,说话都是一口东北味儿。”

像宋奶奶这样的老人为数不少。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健康服务专题调查显示,流动老人占流动人口总量的7.2%。以2015年我国2.47亿流动人口计算,全国有近1800万老人“飘着”。照顾晚辈、养老与就业成为老人流动的三大原因。其中,照顾晚辈比例高达43%,为与子女团聚或异地养老的占25%,23%的老人因务工经商而流动。

“越来越多的老人加入流动大军,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常务理事陈友华表示,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到其他城市定居,而当下的80后正处于养育下一代的人生阶段,父母也就不得不离开家乡,担负起照顾孙辈的责任。 “拖家带口”的家庭化流动趋势正在加强。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程瑜教授认为,流动老人呈现出了“城市—城市”的流动特点,以西部地区城市流向东南地区城市、东南地区城市流动到北上广等大城市为主。“相对来说,真正能够流动的老人对城市生活的熟悉程度较好,从农村直接流动到大城市的其实很少。这些老人的家庭条件可能不算特别好,但也不会特别差,多是中等收入家庭。”陈友华也认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农村老年人仍会生活在农村,而不是城里。

孤独是最大的问题

“‘老漂族’的‘漂’并不是无家可归,而是背井离乡。”程瑜认为,这种城市到城市的流动,最突出问题在于流动老人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

无形的“文化墙”。很多流动老人都有一个共同感受,感觉自己来到城市后,变成了“哑巴”。陈友华指出,流动老人往往面临人地生疏的问题。以前的社会关系网络不复存在,需要进行社会关系网络的重建与再社会化,再加上语言、习俗等方面的适应难题,不适感和孤独感就会增强。比如,北方老人初到南方,会不适应大米为主的饮食习惯;内敛的南方老人到了豪爽的北方城市也会感觉无所适从。更重要的是,由于空虚孤独,这些老人更易上当受骗,遭受人财损失。

有形的“户籍墙”。卫计委报告显示,虽然目前流动老人的总体年龄比较小,但他们患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的比例也占了22%。程瑜表示,流动老人有购药就医需求,但因为“户籍墙”限制,老人享受不到当地的医疗服务,异地医保则存在结算周期长、手续繁琐,报销各自为政等问题,再加上异地养老金领取需扣手续费,每年必须进行一次“认证”等都会让老人难以融入当地生活。少量务工老人在异地难上保险,也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尴尬的身份认同。在乡亲们看来,能流动到大城市的老人必定子女有出息、家庭殷实。但事实并非都是如此,很多流动老人缺乏身份认同感 。尤其外来务工老人面临“身份尴尬”,感觉自己既不是城里人,也不属于故乡了。

无奈的分居选择。“单飘”还是同行,成为很多流动老人必须面对的选择。“单飘”意味着老来分居,无法相互照顾;同行则意味着搁置老家的一切事务,没有了自己的生活。而一旦孙辈长大,三四年的异地生活后,“是留还是回”又成为选择难题。

被挑战的过往权威。“流动老人们大多要担负教育孙辈和帮子女打理家务的责任,但他们往往又不知道如何去做。”陈友华表示,因教育理念不同或生活习惯差异,老人与儿女常会产生矛盾。杨萍说,老人用“老方法”养大了子女,现在却被他们嗤之以鼻,这种落差也会让老人觉得自己在家中不再受到尊重。

协力帮老人融入新生活

老人流动起来虽然存在各种问题,但对社会也有积极作用。在程瑜看来,老人照顾孙辈的行为,从人类学上可以称为“互惠”,能够节约家庭照料成本,间接减轻了政府负担。一些尚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异地就业,也能继续为这个社会创造价值和财富。

随着90后独生子女开始成家立业,程瑜认为,未来若干年“漂着”的老人只会更多,至少30年内局面是难以扭转的。因此,探索一些和我们文化相适应的养老模式非常重要。比如,国外会以“生产性养老”模式将老人划分为不同劳动能力人群,鼓励他们工作。这既能让老人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还能减轻当地的医疗负担。

为此,政府应当做出一些政策调整。陈友华建议,应尽快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实现医保异地转移、就医、报销、结算的便捷化。杨萍呼吁,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保障老年人的基本权益,比如北京为居住超过半年的异地老人办理养老卡、公交一卡通等,就能帮助老人减少城市陌生感。对于外来务工的贫困老人,政府更应加强社会救助力度。

老人自己也要积极融入新生活。专家建议,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变:

主动和子女交流。面对困惑,老人应主动向子女倾诉。子女也要对老人多一些理解和关心,带老人多去外面走走,了解当地的风俗文化。

积极参加社区活动。与小区年龄相仿的邻居一起买菜、聊天、锻炼,参与社区居委会活动,发挥特长。也可报名老年书画班、舞蹈班、摄影班等,培养一些新的兴趣爱好,也能结交新的朋友。

调整心态,转变观念。老人要积极调整心态,改变观念,学习和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尤其在对孙辈的教育上,可以经常向他人请教,切忌固执己见。遇到分歧,应和子女商量,避免不理性冲突。▲(本文由本报记者高阳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