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两染”拖了健康后腿

受访专家: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彭应登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医师、教授 徐小元

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马 军

在联合国设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有数十个与健康有关的评价指数。日前,医学期刊《柳叶刀》刊登论文,根据这些指数统计了188个国家和地区的健康水平。以满分100计算,中国得60分,排名第92。

环境污染、传染病拖后腿

被纳入评价系统的指标共有33项,包括身体消瘦、发育迟缓、疟疾防控、酒精摄入、青少年生育率、新生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肥胖、吸烟、自杀、交通伤害、中毒、全民医保水平等。

从全球来看,经济发展与健康水平有一定关系。此次评估排名前列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如冰岛、新加坡、瑞典、英国、芬兰、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进入榜单前十,日本和美国分列第27和第28位。依据本次评分,按绿色高分、黄色中等、红色不及格来绘制地图,可发现,西欧、北美多是一片健康的绿色,中亚、东亚、中东以黄色为主,非洲大部分、南亚、东欧是一片红色,得分普遍在50分以下。

单就我国情况而言,全民医保、疟疾控制、发育迟缓、合理避孕等项均达到80分以上;排名垫底的是平均PM2.5水平,仅25分;与此相关的空气污染致死率得分48;水状况分数同样不高,为50分。除空气和水污染亮起红灯,位于红线以下的还有传染病防控,如乙肝40分,肺结核43分,艾滋病46分。可以说,环境污染和传染病防治两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拖了我国整体健康水平的后腿。

水污染比空气污染隐患大

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柳叶刀》研究引用的是2015年以前的基础数据,而中国近一两年的大气环境质量改善较大,未来5~10年还将取得更大幅度的进步。因此,对空气污染治理应理性看待,既有压力也要有信心。“受到降水少等自然条件影响,我国北方的空气质量较南方差了很多。比如,国家环保部多次公布的重污染城市几乎都在北方,年均PM2.5达标城市大部分位于南方。在评估我国空气质量时,应南北分开考虑,否则就会出现偏差。”

众多研究证实,严重的空气污染会对呼吸系统造成直接伤害,还会使糖尿病、心脏病、老年痴呆等病的患病风险升高,胎儿早产可能性也会增大。彭应登认为,对北方居民来说,上述伤害很可能存在,但对南方居民影响并不大。所以,评估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时,也该进行南北区分。“《柳叶刀》这份报告显然没有如此区分,甚至可能是以北方情况作为评估依据,因此分数几乎垫底。”

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坦言,水污染形势确实严峻。在南方一些水源地,如太湖,已因为严重污染,难再提供干净饮水;北方最突出的则是地下水污染问题。马军说,相对城市来说,农村居民饮水应得到更多重视。“在城市,如果水源被污染,可以建水库、打深井,甚至远距离调水,保证居民用水安全。但在农村,河水污染了,就换成井水;浅层水不行了,就打得再深些,直到没有更多资金支撑,最后只能用土办法净化饮水,但毕竟作用有限,进而增加了疾病集中高发的可能。”

《2014年环境绿皮书》就曾指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8年调查,确认了淮河流域水污染与肿瘤高发的关系。报告同时指出,尽管淮河流域水环境污染在2005年后基本得到控制,但在2014年之后的至少10年内,水质指标出现高污染频率的地区,依然面临严峻的肿瘤防控形势。

肺结核高发应警惕

《柳叶刀》的报告中,中国的乙肝、肺结核、艾滋病防控得分均排名靠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医师徐小元表示,从临床看,这组分数有待商榷。“说到传染性疾病,通常指乙肝、丙肝、结核、艾滋病和突发传染病如禽流感等。我国对艾滋病的重视程度高,防治效果一直很好,其发现率、治疗率、有效率都曾达到90%以上,不该不及格。”

乙肝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就诊率方面。我国乙肝病毒感染者约有7800万,其中2800万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但真正获得规范抗病毒治疗的仅有280万左右,约占10%。究其原因,可能是科普宣传还不够等,很多感染者只知道服用保肝药、消炎药,缓解症状,却不知要抗病毒治疗;部分患者因为没有出现乏力、黄疸等症状,而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少数患者出于保护个人隐私的考虑,治疗也不够积极,还有经济承受能力等问题。但徐小元认为,整体来说,乙肝的防治形势并不差,特别是我国在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结核病。数据显示,2014~2015年,全球结核病发病率以1.5%的速度缓慢下降,但包括我国在内的6个国家占了新发病例总数的60%。我国流行病调查显示,与2000年相比,我国结核病的总耐多药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这意味着结核病还将面临潜在传播人数多、治愈难的处境。“我国对初治肺结核患者实行免费抗结核治疗,对其他结核病患者则没有优惠,这也可能影响结核病的防治效果。”徐小元说。

攻克两“染”需法规介入

两位环保专家均表示,无论空气或水污染,国家和相关部门都做出了诸多努力,也取得了不少成果。比如,随着“大气十条”等法规的落地,我国整体空气质量已有了明显改善。特别是最近一两年,国家加大了能源结构调整力度,空气治理效果有了较根本的提高。在保障居民安全用水方面,政府花大力气建设净水厂,优先保证了最大部分人群的饮水安全,正因如此,因饮水致病的情况在我国并不多见。

但必须承认,我们离彻底解决空气污染还有距离。彭应登说,目前位于大华北及河南地区的28个通道城市,正在实施重点治理。“只要有决心,预计10年左右,我国整体的空气质量就能获得根本性的改变。这一改变也将带来整体健康水平的提升,让国人身体更好,寿命更长。”

不同于空气污染,马军对水污染治理表达出更多的担心。“水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存在一定滞后性,通常为10~15年。如果现在不积极治理,未来将面临更糟糕的情况。”马军说,水污染治理远比空气更难,因为进入河流湖泊底泥的污染物会逐年散发,影响时间很长;地下水基本无自净能力,一旦污染极难治理。目前来看,最突出的问题是企业对有毒有害物的任意排放,因此亟需制定相关法规,堵住企业随意排污的漏洞。北方城市污水处理厂有待提标改造,农村养殖污水处理也亟待提上日程,特别是处理厂遗留的污泥仍是处理难题,极易造成二次污染。这些都需要先从国家层面上重视起来。

徐小元说,在传染病防治上,我们已取得不少进步。如今,国家在相关科研上的投入巨大,新药审批也已加快速度,这无疑都将惠及患者。但在正确认识传染病、选择规范治疗上,公众还缺乏足够的知识,应进一步加大科普力度,有助于更好地防控传染病,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生命时报记者 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