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胃肠镜检查不能躲

中华消化内镜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刘思德

提到胃镜,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难受、恐惧。然而,包括胃镜在内的消化内镜检查是消化科医生的诊疗利器。数据显示,日本胃癌治愈率高达80%,远超美国和我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胃镜早期筛查的普及。事实上,胃镜并没很多人想得那么可怕。

胃镜的雏形源于吞剑术

最早的胃镜是德国人库斯莫尔在1868年发明的。他受民间艺人吞剑术的启发,用一根长的金属管,在末端装上镜子,伸进患者的食管和胃内,观察其中的情况。不过,这种简陋的胃镜容易戳破食道,不久就被废弃了。1932年,两位德国医生研制出第一个半可曲式胃镜,可弯曲30~40度,解决了柔韧性问题,且加宽了视野,成像更为清晰。1950年,日本医生宇治达郎成功发明软式胃镜的雏形——胃内照相机,成为现代胃镜的起源。虽然它是软式的,但同样令人痛苦不堪。3年后,光导纤维技术出现了,光导纤维内镜紧接着问世,更加柔软,可在胃部回转自如,解决了痛苦太大的问题。

胃镜走进我国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这就不得不提到南方医院消化内科老主任、中国消化内镜先驱——周殿元教授。1957年,他率先引入半可曲式胃镜,并实践了40多例胃镜检查,最小的患者才1岁多,年长的有80多岁。但胃镜进入体内不能盘圈,盲区很多,患者十分难受。有位患者过于敏感,难以忍受管子在体内移动,硬是自己抽出了设备,并把胃镜管子扯断了,险些酿成悲剧。

1966年,周殿元引入更为清晰、柔软可曲的光导纤维胃镜,患者痛苦更小。1973年,南方医院引入纤维结肠镜插镜技术,并于1974年进行了我国第一例肠镜下息肉切除术,使消化道病变可在内镜下切除,不再需要开刀。

消化内镜的发明、发展,最大的意义是让胃、小肠、结肠等空腔器官的诊断不再盲目,医生可直观地看出病变位置和发展阶段,并能直接进行病理取样甚至治疗。随着技术的进步,消化内镜微创诊疗技术既能将肿瘤完整切除,又能保留消化道正常机能,避免了外科手术(如开胸、开腹等)引起的生活质量下降,且术后恢复快,一般2~3天就能出院。

胃镜检查无可替代

然而,公众对胃镜的接受度普遍不高,临床上害怕做胃镜的现象非常普遍,主要是觉得麻烦、痛苦。有病人说:“手指粗细的一根管子穿喉而过,人会本能地恶心呕吐,10分钟的检查就像一年那样漫长。”

殊不知,拒绝内镜检查是跟自己的生命过不去。中国排名前五的肿瘤里有4个是消化系统肿瘤,包括胃癌、食管癌、大肠癌、肝癌,但由于恐惧胃镜、肠镜,公众基本不会主动到医院筛查。

胃镜是发现早期胃癌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很难用其他手段代替。晚期胃癌可通过CT、PET-CT等手段发现,但治疗上为时已晚。当前,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高达90%以上,如发展到进展期胃癌,5年生存率则低于30%。遗憾的是,我国每年新发胃癌病例占全球40%以上,能早期发现的不足10%,远低于日本的70%和韩国的50%。

胃镜检查我国每年尚有2300万例,而肠镜检查仅有500万例。可我国每年大肠癌新发和死亡病例都占世界同期的20%。广东是我国结直肠癌的高发区之一,九成以上大肠癌来自肠息肉癌变,这一过程往往需要7~15年,肠镜可早期发现、切除息肉。

2015年,广州对10万名65~74岁居民进行大肠癌筛查,初筛后发现1.5万人存在大肠癌高风险,但仅有13.5%的人愿意接受结肠镜检查。广州市正在开展的大肠癌筛查,把目标人群范围扩大到50~74岁,约有208万人,而截至今年4月,接受结肠镜检查的初筛患者仅有22万人。目前,检查出来的大肠癌病例,90%以上都是晚期,一般来说,病人经手术加放化疗,治疗费用至少35万元,但结肠镜检查仅需300多元。如是早期大肠癌,内镜下切除的治疗费不过5000元,仅是晚期大肠癌治疗费的零头。

因此,我们呼吁大家重视胃镜、肠镜,如在做胃肠镜时发现胃肠息肉等,可在内镜下直接切除。需要进一步做病理分析的,医生会直接在内镜下取样送活检,准确判断病情。

胃镜朝着无痛化发展

近年来,消化内镜的发展始终沿着两大方向前进:一是不断提高检查的清晰度和精确度,显示出更微小的结构和更早期的病变,分子成像胃镜、特殊光成像胃镜、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等不断问世,可以直接在胃镜下诊断或治疗。

二是尽量减少痛苦,往舒适化方向发展。如今,胃镜直径做得越来越细,操作性越来越好。胃镜的不舒服度已在人体可忍受范围内,多数情况下完成检查仅需5~10分钟。目前,患者还可选择麻醉下检查,不需承受任何痛苦,睡一觉醒来就做完了。

无线胶囊内镜的问世是一项重大进步,它完全消除了不适感,也无需麻醉。受检者吞服胶囊大小的内镜后,胶囊在消化道拍照、检查。最新研发的“智能胶囊胃镜系统”,允许受检者带回家吞服,与手机连接,拍摄的胃部照片通过智能阅片系统传给医生。医生远程阅片、诊断,随后将报告发至受检者手机。智能胶囊胃镜可筛除拍得模糊和类似的图片,自动检出疑似肿物,帮医生减少70%的阅片工作量。

45岁以上都该做胃肠镜

作为医生,我们希望公众能够弄清楚以下三点:

一、胃肠镜检查挽救生命。消化内镜有助于医生准确了解胃肠道情况,对胃癌、大肠癌早期筛查有很大帮助,患者能从中获益。特别是早期胃癌,通常没有临床症状,胃镜检查是仅有的筛查手段。在欧美国家,50岁以上人群,胃镜、肠镜检查都是常规体检项目。建议45岁以上人群如从未做过胃肠镜检查,则有必要查一次。如发现息肉,尤其是直径大于1厘米的,应尽早在内镜下切除。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需遵医嘱定期复查胃镜;伴有轻度不典型增生者,建议每半年检查一次。

二、内镜检查不可怕。为改良操作方法,我曾请同事给我自己做了8次胃镜、6次肠镜检查。在多次亲身检查中,我真实感受到了患者的体验,总的感受是,稍微坚持一下就做完了。建议患者与医生约好检查时间后,做好检查前的准备,提前6小时禁食,如要做麻醉则需提前3小时禁水。无痛检查一般先由麻醉医师注射短效、微量的静脉麻醉药,让受检者进入睡眠状态,其间没有恶心、反胃、疼痛等感觉。检查后约5分钟苏醒,观察15~30分钟即可离开医院。很多做完无痛胃镜检查的人,醒来后第一句话就是:“做完了?怎么没感觉?”

三、胶囊内镜几乎人人都能做。特别抗拒做胃镜的人,不妨选择胶囊内镜,它的适用范围很广,哪怕是90岁、100岁的老人都可以做。不过,胶囊内镜的行进、排出要靠胃肠道蠕动,因此小肠狭窄的患者不适宜做,以免胶囊滞留在狭窄处。目前,胶囊内镜的成本约为2200元~3000元,将来我们希望控制在200元一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