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不去体检后悔来不及

●嫌麻烦,怕花钱,有的担心查出病,有的觉得不会病

受访专家:

□原卫生部副部长、我国著名妇科肿瘤专家 曹泽毅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武留信

□重庆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陈宗涛

本报记者 高嘉悦

人们的健康意识日益提高,体检产业欣欣向荣,各类体检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市落地。然而,虽然我国体检人数逐年上升,但与一些发达国家接近90%的体检覆盖率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记者调查发现,多数人体检都由学校、单位组织,主动定期体检者很少。专家表示,居民定期体检不仅利于个人防范疾病,更是国家医疗卫生发展程度的体现,亟需引起人们重视。

“我觉得不会得病”

近日,《生命时报》记者走访了北京市朝阳区、通州区多个居民区,就“是否定期体检”的问题采访了29位居民,结果定期体检的人只有5位,其中3位是因为单位每年提供免费体检,两位是65岁以上老人,可享受社区免费体检。家住呼家楼社区的张女士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她今年68岁,退休十几年来从未体检过。她说:“我身体挺好的,没什么大毛病。非到万不得已别乱查,万一查出病,人和钱都遭罪。”张女士这个“心得”来自她一位去世的朋友。这位朋友原来身体挺好,但去医院做了一次体检后,查出肝、胃都不好,还有“血管堵塞”等一堆毛病,之后就一直担惊受怕,隔三差五地住院,最后竟被“吓死”了。这个故事看似荒诞,但确实是很多人不体检的理由。

记者随原卫生部副部长、我国著名妇科肿瘤专家曹泽毅教授,在航空总医院出门诊时,亲历了另一位女士的故事。这位女士焦急地从包里拿出一份体检报告,问曹教授:“大夫,您帮我看看有事儿吗?”曹教授翻看报告后回答:“问题不大,宫颈一级病变,注意观察就行。”曹教授进一步问:“上次体检有这个问题吗?”女士表示,上次体检是6年前生孩子时的产检,她觉得身体没有不舒服,应该不会得病,便一直再没体检。曹教授奉劝道:“等你自己都觉得身体有事儿了,一般就不好治了。好在宫颈一级病变不一定发展为癌,即使逐渐恶化,长成癌平均也需5年左右,定期观察就可及时处理。”女士长吁一口气,既觉得侥幸,也为自己此前的无知感到羞愧。

曹教授告诉记者,门诊中因忽视体检而后悔不已的例子很常见。很多宫颈癌患者文化素质并不低,有的甚至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还很高,但就是因为不重视体检,不能早期发现和预防,最终生生把癌拖到晚期才就医,令人惋惜。在农村,这一问题更为严峻,不主动体检不说,哪怕搞肿瘤筛查的医生到了村里,挨家挨户宣传,还是有很多村民抗拒检查。理由很滑稽,有人觉得脱裤子做检查,不好意思;有人则怕查出病来,没钱去治,还不如不知道。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针对全国14.5万居民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2010~2012年,15岁以上居民从未参加过体检的比例高达67.87%,每年体检1次的比例仅为20.66%。其中,城乡差异巨大,大城市体检率达60.29%,而农村则在20%左右。

三大原因阻碍体检

结合调查情况,记者采访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武留信和重庆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陈宗涛,总结了人们不体检的原因。

健康素养低。“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较低,制约着人们在行动上落实体检这一健康行为,很多人目前还停留在患病就医阶段,欠缺对疾病预防、健康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理念。”陈宗涛说。最新的《2017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结果》显示,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仅为14.18%,总体水平仍然较低。

日前,《生命时报》微信平台上发起“不体检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在987名“基本不体检/不定期体检”的参与者中,认为“嫌麻烦、没时间”和“费用太高、不想花钱”的各占22%,紧随其后的是认为“找不到好的体检机构”“怕查出病,不敢体检”“身体好, 不需要体检”等。陈宗涛表示,以上原因多为主观因素,关键还是人们疾病预防意识不够,不愿为体检付出精力。尤其是“怕查出病,不敢体检”这样的理由,是典型的讳疾忌医。如果真得了大病,不体检并不能避免,相反还会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体检缺乏政策和资金支持。近年来,国家相继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35岁及以上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孕产妇、6岁以下儿童等重点人群的体检提供了一些公共卫生支持,但仍有大部分人群需自费体检。记者了解到,目前一线城市三甲医院体检中心全身体检(包括基本体格检查,血液、尿便化验检查及胸透、心电图等)费用在1500~3000元之间,私营体检机构价格有高有低。

武留信说,我国个人体检尚未纳入医保,一定程度上将体检与否交给了个人消费选择。在当前国民健康素养水平较低的前提下,一些人群对体检花费比较敏感,主动体检的积极性不高。

体检尚未充分发挥作用。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居民拿到体检报告后,即使发现问题,也没有专业医生提供咨询和指导,导致居民不能真正从体检中获益。陈宗涛表示,我国体检行业整体起步较晚,在管理模式、服务体系方面有待完善。目前一些三甲医院已形成较为科学的“医检分离”模式,人们拿到体检报告后,会有医生专门提供后续咨询服务。不过,当前体检市场主要由公立医院、社区服务中心、私营体检机构构成,发展中难免有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咨询服务跟不上,缺乏个性化精准体检,以及“抽血不验出结果”等乱象,都限制着体检作用的发挥。

国外如何普及体检

体检作为预防医学的重要范畴,已从简单的医学检查,拓展到对整个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目前健康管理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发展三四十年,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实践模型。

在美国,国民可享受一年一次的免费健康体检,由医保支付,除了最基本的身高、体重、心率、血压等检查,其他项目多由家庭医生根据体检者个人情况进行增减,一些特殊项目,如肠镜等,需要自费。与此同时,美国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健康教育。1900年,美国医药协会就提出每年接受一次健康检查的理念。1929年,美国成立了健康维护组织,鼓励人们关注健康指标。各方组织的努力有效提升了人们的体检意识,在过去10年间,美国医院和卫生保健机构的体检业务量持续上升。

英国医疗健康管理服务由国家健康保障体系主导,以国家税收和国家保障体系为来源的公共基金,为所有国民提供全套医疗服务。服务项目按需提供,与受检者支付能力没有关系。英国公立医院极少提供全面、专业体检服务,期望定期接受全身体检者只能选择私立医疗机构。这些私立机构多是大型集团,全国连锁,服务理念和模式较为成熟,涵盖个人健康、公司健康医疗、电话医疗咨询、体检俱乐部等。

日本已将健康体检纳入法律保护范畴,社会体系完备,立法明确,如《老人保健法》《学校保健法》等。健康体检覆盖面广,检查类别齐全,项目界定严格,国民接受健康管理意识较强。体检费用以国家负担为主(75%),个人负担为辅(25%),还有分工不同的健康体检学会,为健康体检进行指导和管理。

体检需要个性化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人类1/3的疾病是通过健康体检获得的信息反馈确诊的。美国健康体检与健康管理研究人员经过长达20余年的系统研究发现,通过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90%的个人和企业付出的医疗费用会降低到原来的10%;而未接受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的10%的个人,医疗费用比原来上升90%。专家表示,随着慢性病的高发,广覆盖的预防性体检已成为国人健康的必需措施。相关政府部门一方面可以考虑将体检逐步纳入医保范围,让更多人不再因为经济因素而放弃这一有效的疾病预防措施;另一方面则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健康素养,让体检防病意识深入人心。

陈宗涛提出,体检责任化应成为趋势,社区要肩负起幼儿、老年人、孕产妇等人群的定期免费体检服务,青少年归由学校来负责,企业则应强制性要求拿出部分健康管理资金,来负责成年人的体检服务。体检中心需加强后续管理,重视精准服务,将体检内容丰富到检前宣教讲解、检中精准服务、检后门诊跟踪等,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每个受检者的健康档案。武留信表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含的免费体检项目,应服务到位,居民积极利用社区体检筛查资源的同时,社区也应重视跟踪和宣教,争取不要漏检,让政策真正惠及每一个需要的人。专家们还特别提醒了以下注意事项:

体检要规律。一年一次是目前公认的体检频率,对于体检结果中有问题的指标可半年或三个月复查一次。

项目要精准。体检项目不是越多越好,真正科学有效的健康体检应遵循“1+X”标准,即在基本检查项目基础上,根据性别、年龄、风险因素等情况,适当加项检查。例如,成年女性应增加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等的筛查; 60岁以上男性要定期检查前列腺;有糖尿病、肿瘤等高危风险因素、家族病史的人群,应增加单项体检。

让体检报告成为健康档案。体检后,应及时找医生答疑解惑,关注潜在病变,了解自身健康管理方向。后期要将体检报告按序保存,以便及时跟踪健康状况,万一身患疾病时,也能成为追踪病史的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