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头痛37年,终于等来了好起来的那一天

1982~2019年,整整37年,姜女士被头痛顽症,折磨到几乎轻生。曾经她大概想不到,有一天,生命竟能迎来转机。

长达37年的头痛,源于1982年的那场昏迷。当时30多岁的姜女士正在车间工作,突然一阵眩晕摔倒,昏昏沉沉三天后,她才清醒。

在当地医院检查后,姜女士被怀疑患上了骨癌,但抱着一丝希望,她和爱人王先生赶到北京,最终确诊为“左额窦骨质纤维增生综合征,患病率万分之一”。随后,医院为姜女士进行了骨质切除术,但日子没消停俩月,新情况又来了:左眼连着半侧脸到头顶,有时像针扎,有时像火燎,疼痛难忍。

商量后,夫妻二人再次北上。考虑到眶上神经受损,神经科医生为姜女士实施了眶上神经针刀神经松解术。“不能生气、不能感冒、不能在人多声杂的地方……”王先生背起当年的医嘱如数家珍,全家人上至60多岁的姜母,下至5岁的女儿都严格执行。即便这样,头痛仍像炸弹一样,时不时被引爆,镇痛片和安眠药成了“居家必备”,止痛针剂更是塞满了冰箱。就这样,战战兢兢,姜女士熬过了10多年。

祸不单行。2010年,王先生体检时发现脑干上长了个血管瘤。获悉爱人患病,姜女士急火攻心,头痛再发。非甾体抗炎药物、抗癫痫药物、阿片类药物,大把大把地吃下去,却效果不佳且副作用明显,运气好的时候,也只能安静一周。

头撞墙,满床滚,姜女士在头痛发作时数次想到了死。某次疼痛过后,浑身无力的姜女士将想法付诸行动。她吞下200片安定,并将首饰、银行卡密码连同遗书,摆在了桌上……很快,姜女士陷入半昏迷。“迷糊中,我觉得有人背起了我,好像有哭声。我醒来时,已经在医院洗胃了。这时我才知道,送我来的是女儿,医生说再晚一会儿,就抢救不回来了。”回忆起当时抱头痛哭的家人,姜女士有些哽咽。

为防止姜女士再轻生,同时也是为了照顾她,家里雇了一名保姆。安定药片全由保姆随身携带,每次严格给药。

2011年6月,姜女士从病友处得到了一个消息,说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有个疼痛科,有望治疗自己的头痛。不放弃希望的姜女士再次与家人踏上求医的旅程。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疼痛科主任宋涛教授接诊了姜女士,经检查,病情被初步诊断为眶上神经痛。眶上神经是三叉神经第一支的末梢支,眶上神经痛是指眶上神经分布范围内(前额部)持续性或阵发性疼痛,表现为针刺样或烧灼感。针对姜女士当时的病情,宋主任为其实施了神经阻滞术。治疗后,日子暂时恢复了平静。

谁也没曾料到的是,2019年4月,姜女士病情再出变化,疼痛位置改了,开始由后脑到头顶呈放射性电击痛,且剧烈到各种药物均无法缓解。姜女士只得再到北京求医,不得已进行了枕大神经切断术,但疼痛仅缓解了1个月就变本加厉地回来了。此时,夫妻俩同时想到了一个人,中国医大一院疼痛科的主任宋涛。

再次见到姜女士,宋主任重新进行相关检测,最终制订出两种治疗方案:一是ct引导枕神经松解术,可缓解疼痛,费用低,但效果不持久,可能需要多次进行阻滞;二是进行周围神经电刺激手术,可治疗顽固性枕神经痛,但费用较高。

因为疼怕了,姜女士和爱人商量后,决定尝试电刺激手术,只是她还有一个疑问:“十多万的手术,如果效果不好,那钱不是白花了吗?”宋主任作出的解释是,在永久性植入电刺激前,需先进行一个测试手术,如果效果不佳就可以放弃后续,免受无效手术之苦和高额费用。

8月1日,姜女士先行测试手术。结果发现,疼痛当天便缓解了80%,镇痛片也不用吃了。于是,8月8日下午,宋主任正式为姜女士进行了2个半小时的周围神经电刺激术,治疗其顽固性枕神经痛。8月9日上午,姜女士体内的发生器“开机”、运转。

当日,疼痛并未按时而至;次日,姜女士尝试着下地行走,虽然步履仍有些缓慢,但这已足够让全家欣喜,因为十多年了,她每月至少20天躺在床上,不敢睁眼不敢移动;术后第三天,姜女士已可在病房外走动。

久违的笑容回到姜女士脸上:“真是没想到,这辈子我还有好起来的一天。不疼了,我能站起来了,还能慢慢溜达,终于能像正常人一样活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