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遗体解剖”揭开病毒真面目,专家:可能颠覆现有诊疗方案

遗体解剖,是揭开病毒真面目的最直接手段。

19日,全国出现首个新冠肺炎死亡病例,随着死亡病例进一步增加,国内诸多病理学专家呼吁:尽快进行新冠肺炎逝者遗体解剖。

终于,第一例逝者遗体解剖手术在216日凌晨完成。

216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系教授刘良团队完成了首例新冠肺炎遗体解剖,截至目前,刘良团队已完成9例。同时,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军军医大学病理研究所所长卞修武和上海瑞金医院团队,也已完成了2例新冠肺炎遗体病理解剖。截至225日,全国已完成11例新冠肺炎逝者的遗体解剖工作,最终结论仍在讨论中。遗体解剖对临床有何意义?第一次解剖手术为何这么晚才进行?带着这些疑问《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专家,为你揭开遗体解剖背后的医学真相。

受访专家

南方医科大学病理学系前主任、教授丁彦青

广东医科大学李哲人体科学工作室负责人李哲

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韩丁

本文作者丨生命时报记者高阳

本文编辑丨鲍捷刘云瑽

视频编辑丨杨萌

遗体解剖为什么如此重要?

20202月预出版的《法医学杂志》上,刘良及其团队发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尸体系统解剖大体观察报告》,结果显示,新冠肺炎主要引起深部气道和肺泡损伤为特征的炎性反应,其他脏器是否存在与病毒感染相关的损害表现有待进一步研究。

现代医学的建立和发展源于病理解剖,病理乃医学之本。丁彦青教授告诉记者,尸检及活检被称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和最终诊断,是疑难和新发疾病诊断与研究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

SARS防控上,尸检结果就为确定病因、明确病毒在患者体内分布情况和病理改变,以及治疗方法和防控策略调整作出重要贡献。

2003年抗击非典SARS)中,时任南方医科大学病理学系主任、南方医院病理科主任的丁彦青主刀完成了世界首例SARS遗体解剖。

丁彦青团队基于当时4例尸检结果进行系统的病理学研究,颠覆了曾一度认为的“‘非典病原是衣原体的错误观点,及时纠正了当时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

他呼吁,疫情当中,越早进行遗体解剖越好。

广东医科大学李哲人体科学工作室负责人李哲表示,尸检是明确死因的重要或唯一手段,可揭示发病机制、优化诊疗流程、提高临床救治和防控效果。

225日下午,生命时报赴武汉特派记者采访了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韩丁。

韩丁表示,如果新冠遗体解剖结果能经过专家认证,并迅速共享到临床,意义非常重大。临床是经验性的,只有经过病理解剖,才能真正看到病情进展的结果和变化。到底病毒伤害到了人体的什么器官?器官衰竭到什么程度?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衰竭?都非常直观。

另外,也能更清楚针对病人的治疗方法,不能这么治了,要那么治。如肺部的解剖,如果是痰拴,一定要吸出来,这时不能用呼吸机,对治疗来说,可能具有颠覆性的变化。

结果可能颠覆现有诊疗方案

在刘良团队负责的9例病理解剖中,目前已有3例完成病理初步诊断。

刘良教授表示,从目前病理结果来看,一些死者的肺部切面上,能看到黏液性分泌物,他认为这是临床治疗需要警惕的。

218日,广东省政府新闻办发布会上,钟南山院士也表示,据他掌握的资料看,新冠肺炎患者肺部表现和SARS患者不太一样,并不是严重纤维化,有一部分肺泡存在,炎症很厉害,有大量黏液。

丁彦青教授十分赞同钟南山院士的观点。他表示,相关研究显示,新冠病毒和SARS病毒的同源性很高。但是根据全国各地收集到的肺部局部解剖和穿刺活检标本,可以看到此次新冠病毒引起的肺部病变没有SARS严重。

他接着说:最近我看了广东省一家医院的肺部标本,发现肺组织的支气管内充满了黏液,黏液凝固堵塞支气管气道,加剧了呼吸困难症状。

丁彦青教授进一步解释,人体支气管上有两个腺体,一个是黏液腺,一个是浆液腺。浆液腺负责分泌液体稀释黏液,但我们检测发现,浆液腺存在病毒,会使分泌液体减少,不能稀释黏液,所以黏液就固化在气管内,堵塞气管。目前看来,这一病理结果和临床判断吻合。

病理解剖结果的公布有助临床治疗方案的完善,比如在通气上是否需要调整,因为部分病人痰不多,但很黏,会阻碍通气,所以需要特别注意气道通畅。刘良教授也表示,在治疗上如果黏液没有被化解,单纯用给氧方式可能达不到治疗目的,有时甚至会起反作用,把黏液推得更深更广,加重患者缺氧。

丁彦青教授认为,尸检还有助于分析播散途径。通过检测病毒在体内组织和细胞内的分布,可了解病毒的确切感染部位、主要靶器官、组织及细胞,这是认识播散途径的重要依据。比如,此前谈论较多的粪口传播,也有可能得到更加明确的证实。

据此,丁彦青教授表示,新冠肺炎患者临床诊断不能仅仅依靠咽拭子,应综合考虑咽拭子、尿液、粪便或肛拭子,尤其要重视尿检。钟南山院士团队近期从尿液中检测出病毒,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尿检的可行性。

遗体解剖为何开展迟了?

一些观点认为,新冠遗体解剖开展得有些晚了。

李哲认为,本次疫情尸检时间确实较迟,大概是死亡1000例以上才开始的,最可能的原因是医院忙于收治患者,无法提供尸检场地。

另外,还有对尸检可能带来风险的担心,新冠病毒传播力很强,对遗体解剖室的要求就非常高。

早在122日,刘良教授就呼吁对新冠肺炎逝者进行病理解剖,联合团队向相关部门递交紧急报告,但直到216日才进行第一例。

刘良(中)和团队成员合影

刘良教授曾向媒体说明原因,一是场地问题,解剖场地必须是负压的,但我国只有负压实验室,没有负压解剖室。解剖当天,武汉金银潭医院临时将一间负压手术室改造为解剖间。二是在伦理方面,要征求死者家属的同意,需要面对面去沟通。

根据国际上生物安全防护等级,生物实验室分为四级,一般称为P1P2P3P4实验室。P是英文“Protection(防护)的缩写,1级防护级别最低,4级最高。

丁彦青教授告诉记者,烈性传染病尸检需在P3级解剖室中完成,但因使用频率问题,我国没有完全符合标准的常设解剖室。

他解释,传染病尸体解剖室必须是负压的,排出去的空气必须经过过滤,才能不污染环境。尸体解剖过程中会产生血液等人体废弃物,也需要做好无害化处理,避免造成次生感染和灾害。

现在,卞修武教授已在中部战区医院搭建了方舱式尸体解剖室,标准接近于P3,内部负压,可空气净化。

一般情况下,人死亡后,病毒会在体内存活3天,通常需在死亡后马上做遗体解剖。丁彦青教授表示,完成一例尸检一般在两小时左右,这种高风险的尸检至少要3个小时。李哲补充说:解剖完成后,出具一份完整的病理报告预计需要3个星期。遗体解剖后,还要做好清洁和消毒,防护严实后应马上进行火化。

一般需要经过多少例尸检分析才能下比较科学的结论?丁彦青教授说:当然是越多越好,能积累更多资料,总结出符合科学规律的病理变化特征,为国际新冠肺炎防治研究提出中国方案。目前国内已完成11例尸检,据此应该能拿到一个比较准确、有参考价值的解剖结果。

如今在世界范围内,病理科相对都不被重视,遗体解剖越来越少。对此,丁彦青教授呼吁:这次疫情是个警示,我国亟需重视并建立符合标准的P3级遗体解剖实验室。这样当疫情发生时,才能迅速进行病理分析,为传染病防治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