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我国19位学者在《柳叶刀》上联合发表研究称:新冠病毒最长排毒期达37天

这一重要发现有助于更好地评估出院标准、确定隔离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

受访专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病科副教授 欧阳奕

本报记者 任琳贤

近日,中日友好医院曹彬、武汉金银潭医院陈华等19位学者在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关于武汉地区新冠肺炎成人住院患者临床病程及死亡危险因素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该研究首次揭示了新冠病毒最长排毒时间可达37天。

“我们首先要认清感染后病毒存活时间和机体排毒时间的区别。”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病科副教授欧阳奕解释说,病毒存活时间是指体内存在完整病毒的时间,这个阶段的病毒仍有致病力。机体排毒是指子代病毒通过出芽、胞吐或诱导细胞凋亡而离开宿主细胞的过程,这段时间称为机体排毒时间,此后通过有效检测手段测不出病毒。曾有专家根据SARS(非典型肺炎病毒)、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等冠状病毒的规律,推测新冠病毒感染的病程有自限性,排毒时间平均两周左右。而最新研究显示,患者排毒时间最长可达37天,提示新冠病毒在体内存活时间可能更长。这一发现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有些新冠肺炎康复患者在出院后出现“复阳”的问题。由于核酸检测结果受采集部位和手法、送检过程、检测方法、试剂质量、实验室质控等多因素影响,检测阳性率不到50%,所以会有出院患者仍有病毒排出,但未被检测出来。目前,出院后“复阳”比例不超过10%,且尚未发现“复阳”病例再次感染他人的报道。专家推测,患者在病程后期病毒水平大大降低,病毒毒力减弱,是“复阳”患者不具备感染性的可能原因。

研究提到,新冠病毒中位排毒时间为20天,不同病情的患者,排毒时间长短不一。排毒时间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病毒、机体本身和药物干预。感染的病毒量大、机体免疫力低导致病毒不能被迅速清除,病程中使用过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导致机体清除病毒被抑制,这些都会延长排毒时间。一般情况下,感染后尽早进行抗病毒治疗,是促进病毒迅速清除的有效措施,但目前还没有很可靠的研究数据证明任何药物对新冠病毒有确切疗效。

研究选取的191例患者中,多数为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死亡率高达28%。研究人员发现,年龄较大、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高和D-二聚体大于1微克/升,是患者潜在的危险因素,往往预后不良。欧阳奕说,高龄患者免疫力相对低下,对病毒的清除能力减弱。与此同时,病毒在与机体免疫博弈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这些物质在清除病毒的同时,对人体细胞和功能也会造成损伤。

高龄患者各脏器功能和代偿能力本就下降,对病毒导致的严重免疫损伤往往难以耐受,较易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明显增高。SOFA就是针对重要脏器功能的评分,分值越高,代表器官受损越严重。

新冠病毒主要攻击肺部,当肺的血管内皮细胞因病毒攻击受损时,凝血障碍继而发生,导致D-二聚体增高。它是一个反映凝血功能的指标,其值越高,患者血栓风险越高,死亡率增加。

欧阳奕认为,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我们对这个病毒还不完全了解,在核酸检测阳性率不能达到100%的情况下,平均带毒时间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评估出院标准,确定隔离时间;对于有基础病的高危患者,可以早期对器官功能进行严密监测,加强脏器功能支持治疗;对于D-二聚体升高的患者,可尽早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减少血栓的发生,进一步提高新冠肺炎的救治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