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上海治新冠突破不少

受访专家: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科主任、教授   胡必杰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   薛鸿浩

本报记者   张筱悦

3月16日,在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卫生健康委表示《上海市“2019新冠病毒病”综合救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上海共识”)在阻止轻中度患者向重症发展等方面有所突破。该共识是上海多名专家以国家诊疗方案为基础,结合临床经验和病人临床实际情况,加以调整、总结而成。

亮点1:将“新冠肺炎”称为“新冠病毒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胡必杰教授介绍,这一说法其实最早是由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来的,也就是COVID-19的中文翻译。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有些患者在感染后没有发生肺炎。另外,肺虽然是新冠病毒攻击的主要靶器官,但不是唯一受损部位。称之为“新冠病毒病”不仅能让人们对该病有更客观、全面的认识,也更为准确、符合逻辑。

亮点2:明确“极度肥胖者”为易转重症人群。在临床治疗中,如何评估轻型、普通型患者转为重症的风险系数,是此次疫情临床研究的一个重点。“上海共识”指出,除了已知的老年人和基础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转重症的风险较大外,过度肥胖也是高风险因素,而人们原先重点关注的慢阻肺,则不属于高风险因素。胡必杰解释,这一结论主要是通过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的。大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过度肥胖者无论是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还是患病后转为重症的几率都相对较大。这很可能因为过度肥胖本身就是一种疾病,是代谢综合征的表现之一,患者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基础病,而这些疾病是新冠病毒易感因素。但目前并没有明显的流行病学证据表明,慢阻肺患者易感染新冠病毒或更易转为重症,所以没有将其认定为高危因素。

亮点3:率先选用羟氯喹治疗轻中度患者。“上海共识”率先提出使用羟氯喹治疗轻中度新冠病毒病患者,且在治疗性药物中列首位。胡必杰介绍,上海提出使用羟氯喹作为治疗药物的时间较早,当时国家方案中还没有明确“磷酸氯喹”作为有效治疗药。两者之间并无冲突,都是通过大量研究测试筛选出的安全有效药物。只不过经长期使用和研究,上海在治疗新冠病毒病患者时更倾向于用羟氯喹。羟氯喹最早是一种抗疟药,毒性低,较安全,如今广泛用于治疗风湿性疾病,它还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因此能在对抗新冠病毒病时产生效果。

亮点4:强调重症患者的肠道保护。新冠病毒不仅攻击肺部,还能入侵其他组织器官,消化系统上皮细胞也是新冠病毒攻击部位之一,导致患者肠黏膜免疫屏障受损、肠道微生态失调,出现肠胀气、便秘或腹泻等症状。这一问题可能加重患者全身炎症反应,因此治疗过程中肠道保护也很重要。“上海共识”建议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便秘,可以采用中药“大承气汤”口服或者灌肠。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薛鸿浩介绍,大承气汤在这里的作用不仅仅是通便,更重要的是采用通腑泻热方法减轻炎症反应,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及黏膜屏障。此外,针对一些消化道症状较重者,也可进行肠内营养支持,通过口服或经导管注射,补充必要营养物质。

亮点5:对必要患者采用镇静肌松与人工冬眠疗法。“上海共识”提到的“镇静肌松”和“人工冬眠”疗法,对公众来说较为陌生。胡必杰表示,这两种方法都是呼吸重症监护室中对重症患者使用的治疗手段,并非新冠病毒病的特有疗法。当患者病情危重,肺部衰竭时,可根据情况选择使用。患者在使用呼吸机等呼吸设备时,需要在镇痛基础上镇静。对于有严重人机对抗的患者,还可服用小剂量肌松药物,减少对抗,这就是“镇静肌松”。对于那些出现严重炎症因子风暴的患者,“人工冬眠”是应用药物和物理方法使患者体温降低,以降低机体代谢和耗氧量,同时扩张肺部血管,继而显著改善氧合,减轻炎症反应。

亮点6:抗炎、抗凝血,调节机体平衡。“上海共识”指出,对轻症或普通患者使用广谱蛋白酶抑制剂、肝素抗凝、维生素C进行治疗。患者在感染新冠病毒后常伴有炎症,广谱蛋白酶抑制剂主要的作用就是抑制炎症。新冠病毒还会入侵血管内皮细胞,影响凝血机制,肝素抗凝和维生素C的作用就是平衡、调节人体凝血机制。肝素抗凝可防止凝血,维生素C是构成凝血因子所需要的原料,大量服用可促进凝血因子生成,治疗中会根据患者凝血情况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