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大疫之下“疗心”要跟上:新冠疫情不仅攻击身体,还严重影响精神健康

受访专家: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张 侃

湖北省中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 李 莉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第四批援鄂医疗队副领队 曹英娟

全球多项心理学研究显示,新冠疫情将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大流行,且其影响会比新冠肺炎本身更为深远。鉴于此,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新冠疫情与精神健康”政策简报中表示,新冠疫情不仅攻击我们的身体,还增加了心灵上的痛苦,严重影响全社会的精神健康和福祉。各国必须将促进精神卫生作为当前重要事项,迅速加以应对。

全球精神健康状况恶化

重病对一个人的打击不言而喻,尤其亲眼看到周围人挣扎在死亡线上时,恐惧、焦虑及无望感都会一股脑袭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第四批援鄂医疗队副领队曹英娟清晰记得,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的重症病房,不只一人出现过轻生念头。“我记得有位老爷爷,老伴因感染新冠去世,他自己也没了坚持下去的念头。医疗队前期给他治疗时,他虽然没明确拒绝,却消极以对。有一天,他向护士要一段绳子,护士觉得不对劲就报告了我。我和他一聊,还真发现他有自杀的想法。我们立刻把所有可能带来风险的东西都撤换掉,比如鞋带、输液管等,以防万一。” 曹英娟说,幸好他们发现及时,又做了心理疏导,老人最终治愈出院了。

到了救治后期,高龄病人占比越来越高,而且大部分都是住院很久的重症患者。他们天天盼着核酸检测转阴,能够出院回家。但现实却可能是,今天阴性,明天阳性,后天又转阴,如此反反复复,给患者心理造成巨大压力。曹英娟说,他们医护人员可以明显感觉到病人越来越焦躁的情绪。

受到疫情影响的,并不只有患者。有数据显示,此次疫情期间,中国医护人员报告的抑郁症、焦虑症和失眠症的发病率分别达到50%、45%和34%。

来自其他国家的相关数字也不容乐观。美国公益组织凯撒家庭基金会4月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56%的美国人表示疫情对心理造成了影响,出现睡眠障碍、频繁头痛或胃痛、脾气变暴躁等;64%的一线医护人员及家人自称精神状况恶化。在加拿大,47%的卫生保健工作者报告需要心理支持。一项针对有精神卫生需要的英国年轻人的研究报告显示,32%的人认为大流行疫情导致他们的精神健康每况愈下。埃塞俄比亚4月的相关研究也发现,与新冠流行前的估测数据相比,埃塞俄比亚人患抑郁症的概率增加了3倍。在澳大利亚,一项经济模型预测,疫情期间因心理问题导致的自杀率可能比新冠肺炎直接带来的死亡率高10倍。为此,5月13日,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任命了首位专门负责精神卫生工作的副首席医疗官,以应对疫情带来的心理健康危机。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所说,大流行疫情对民众精神卫生的影响已经令人非常担忧。

不同人群受到的心理冲击不同

今年3月,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心理学系发起了一项名为“Coping with COVID-19(应对新冠)”的全球性心理研究测试。该研究发现,疫情期间普遍上升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受到收入、职业、社会支持、医疗保障等因素影响,也就是说,疫情导致的心理问题存在人群差异性。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侃解释说,出于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疫情期间一些人可能出现情绪波动,甚至出现焦虑、恐慌、愤怒、抑郁等,但不同人群受到的心理影响程度也有不同。通常来说,突发重大公共事件时,约15%的人不会产生心理问题,5%的人本就有心理障碍,剩下的80%中,一半较易受到突发事件影响,出现心理创伤,另一半则是在长期接受负面信息后才会产生心理创伤。这次新冠疫情中,受影响人群大致可分为四类。

1.医护人员风险最高。由于长期坚守在疫情一线,医护人员尤其是重症医护人员,成为心理健康风险最高的一类。张侃说,这主要与工作强度大、生活规律被打乱、直面生死、担心被感染等有关,不仅可能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还会出现无法正常与人交流、注意力难集中等问题。湖北省中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李莉表示,一些高年资医护人员,因为无法像年轻人那样放声痛哭,只能把压力放在心里,并将所有精力用在工作上,拼命压榨自己的极限,出现替代性创伤。

2.患者最易产生消极情绪。患者的心理创伤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患病期间在焦虑抑郁支配下,认知范围可能变窄,过度关注与疾病相关的消极信息;由于全球对新冠病毒的研究还在探索期,未知感的投射也会使患者产生对复发或后遗症的担忧;出院后仍会担心影响家人健康或自己受到歧视,这种人际障碍可诱发烦躁、失眠、回归社会困难等问题。

3.患者家属是心理风险第二高人群。张侃表示,在经历亲友因天灾、人祸、疾病等去世的重大家庭事件时,绝大多数人都会出现居丧反应,如焦虑、抑郁,或感到自责、有罪,可伴有疲乏、失眠、食欲下降和其他胃肠道症状,有些人甚至出现幻觉。在此次疫情中,患者家属要承担的心理压力来源更多,包括对家人确诊的恐惧,对能否治愈的担忧,对自己会否被感染的不确定等。若因此产生躯体症状,如头痛、身体乏力等类似新冠肺炎的症状,还会加剧其负性思维,加重不良情绪。

4.普通民众遭遇慢性担忧。疫情暴发初期,由于疾病未知,全世界都处于惊慌失措的状态中,加之互联网便捷,每天充斥大量负面新闻,必然导致普通民众的慢性担忧。李莉曾见过一名极度恐慌的就诊者,因楼下一户出现确诊病例,他担心被感染,就把所有窗户封死、下水道堵死,然而直到疫情好转,他仍无法放下戒备心。随着居家隔离时间的延长,因停工、停产、停学导致的社会脱节感和对经济的担忧,也可能造成心理上的次生危害。

随时关注自我心境变化

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武汉当地医院很早就展开了心理干预工作,政府、机构也陆续开通心理援助热线,向大众提供咨询。《生命时报》记者了解到,早在1月31日,华中师范大学就开始了心理援助活动;2月下旬,搭建起了面向全国的心理咨询平台。

“疫情虽然已告一段落,但心理干预工作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估计需要3个月以上。”李莉说,在此过程中,个人情绪、社会群体心态都需要正确的引导,特别是性格内向、意志力比较薄弱的人,应当得到家庭、单位、社会的关爱和支持。值得提醒的是,公共突发事件中,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心理干预。通常来说,1个人的情绪可以影响到6个人,只要提前识别出高风险人群,对他们给予相应的心理辅导,就可以避免更多负面情绪的扩散。

张侃表示,除相关部门和社会重视起来,个人也要有所警惕,关注自己的心境变化。一旦发现问题,首先要评估受影响程度,比如,是否影响了正常的饮食、睡眠,及人际交往、家庭活动等。若答案是否定的,说明负面情绪只是正常反应,不用过度关注;若确有影响,可尝试自我纾解,比如试着宽慰说服自己没什么好担忧的,并尽量远离负面信息;通过出门散心、找朋友聊天、听音乐等减少孤独感,有助抚平心理创伤。如果自我纾解效果不佳,建议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