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不用公筷,就像“口水交换”

受访专家: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朱毅

生命时报记者 任琳贤

使用公筷到底有多必要?近日,国家副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做了个实验发现,不用公筷吃的菜里菌落总数比用公筷的高出数倍。

在国家副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餐厅里,专家选用了三道菜来做实验,分别为凉拌黄瓜、干锅茶树菇和香辣牛蛙。为保证实验科学性,专家先将每道菜通过无菌操作的方式分成三份,并提前对每道菜进行餐前取样保存。接着,4名工作人员先在使用公筷的情况下,吃第一组菜;随后在不用公筷的情况下,吃第二组菜。最后,每盘菜都至少留下25克来取样,并进行菌落总数的测试和对比。结果显示,凉拌黄瓜非公筷组的菌落总数比公筷组的增加了1.3倍,干锅茶树菇的增加了909倍,香辣牛蛙的增加了44倍(见图)。

“此类实验有很多,所有数据均佐证了一个事实:使用公筷能大大减少入口细菌,降低疾病传播风险。”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说,每个人的口腔内都有大量生物菌群,其中不只包括无害细菌,还有各种致病菌、病毒等。如果不用公筷,每个人的筷子都会成为口水交换的“媒介”——这些微生物伴随唾液附着在筷子上,随筷子进入菜品,再随菜品通过其他筷子进入另一个人的口中。另外,用筷子夹来夹去,不同菜品之间也会交叉污染。所以,不用公筷吃饭其实一定程度上是在和别人进行“口水交换”,很容易导致“病从口入”,特别有利于胃幽门螺杆菌、甲肝和戊肝病毒等食源性微生物的传播。

朱毅表示,最卫生的吃饭方式其实是分餐,有研究显示,分餐制能使疾病的感染率由合餐制的42%降为17%。除了卫生,使用公筷公勺还可以帮助大家养成定量取餐、按需进食的习惯。在外用餐没有吃完的,大家也可以放心打包回家,减少食物浪费。具体来说应做到:

“公私”分明。公筷公勺是就餐者不与嘴接触的公用分餐工具,其规格、色彩、材质等方面应与私筷私勺有明显区分,增强辨识度。用餐时,应先使用公筷公勺取菜(汤),放置在自用餐具内,再用私筷私勺食用。另外,每个人用过的筷子、勺子、杯子、碟子等不能混用或交换,更不能用自己的器具去接触别人的饭碗。

一菜一筷(勺)。不同菜品因为生熟、形态不同,所含细菌量也不同,生食比熟食中的细菌多,汤品、切碎的菜品比形状相对完整的菜品更容易被细菌污染。所以,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每道菜都分别配备一套公筷公勺;如果实在成本过高,也要冷热菜各配备一套公筷、公勺,汤品单独配公勺。

一人一器。有些人认为,不熟悉的人聚餐,用公筷公勺很有必要,一家人则大可不必。其实,细菌、病毒无处不在,在家庭中,老人和小孩的抵抗力较差,如果一个家庭成员携带致病菌,就有可能造成交叉感染,所以即便是和家人一起就餐,使用公筷公勺也有必要。每个家庭成员可以配备不同颜色的碗、筷、勺,形成各用各的习惯。家常菜相对简单、量少,所以家庭最容易实现分餐,分餐获益也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