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扒一扒麻醉与外科的“爱恨情仇”

受访专家:

北京善方医院麻醉科主任 李雪

在麻醉技术问世之前,做手术对病人来说是件无比痛苦的事情,医生也备受折磨。为了尽量减少病人的疼痛,外科医生只能用最快速度完成手术。一味追求速度,不仅手法粗糙,也无法兼顾完善的消毒和止血,手术成功率很低。

史上甚至有一场“死亡率300%”的手术,就是由于医生在飞速操作中不慎伤到了助手和旁观者,结果病人与助手均感染而死,旁观者因恐惧休克而死。现在看来,当时的手术场面可以说是无比野蛮的。

1842年3月30日,美国麻醉医 Crawford Long 为一位摘除颈部肿块的患者成功实施了第一例乙醚全麻。

1846年10月16日在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由Morton 医生当众表演乙醚麻醉成功,标志着现代麻醉的开始,人类从此真正战胜了手术中疼痛,外科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外科大夫可以大展拳脚,更加从容、精细地进行各种手术,加上输血、补液、营养、体外循环等多方面技术发展,手术种类变得越来越丰富,成功率也随之增高。

这些年,外科和麻醉携手共进,外科离不开麻醉,麻醉离不开外科,常言道: “外科治病,麻醉保命”,麻醉与外科俨然成了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至今,麻醉学正朝着围手术期医学的方向蓬勃发展。

麻醉不仅要关注手术中的部分,同时也要关注整个围手术期;不仅要关注麻醉安全,同时也要关注患者手术后的长期康复和转归

麻醉医生与外科医生,在一般人看来应该是“相亲相爱”的,可实际工作中,却免不了磕磕碰碰(如:在某些围术期诊疗观点或决策上存在分歧)。

比如,过去在手术中,外科医生希望麻醉医生降低病人的血压,以便减少出血,并专门有一项技术叫“控制性降压”;而随着麻醉学的发展,麻醉医生渐渐认识到围术期血压“宁高勿低”,因为过度降压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尤其是对于既往有高血压,心脏病以及高龄的人群,可能会发生围术期心梗、脑梗,十分可怕。

这些经验都是血淋淋的教训换来的,从此以后,麻醉与外科医生在术前都会更加全面地评估病人各方面风险,在术中降压的问题上做到平衡。

再比如,外科医生在出血的时候总是很担心,总会想着补点血安心,但麻醉大夫在患者状态稳定的情况下,为规避输血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过敏、感染、溶血等),会尽量减少或避免输血

现在的手术越来越安全,手术时长也越来越短,很多时候大家都想优化手术流程,加快进度

时不时都会有外科医生来卖个萌,讨价还价不要插胃管、导尿管。但麻醉医生却不允许:

  • 手术历时再短,不用胃管,病人也可能出现反流误吸;

  • 不插导尿管,病人尿液不能及时排出,也会影响术中生命体征的维持和液体管理,憋尿会导致患者心率血压升高,而为了减少尿液产生而限制输液量则会导致导致患者容量不足。

每一个病人情况都不一样,每一次争论的内容也不一样,但每一次吵吵闹闹的结果都是为了将病人平安地送出手术室,麻醉医生与外科医生,应该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目标——为了患者的利益、为了手术的顺利。

外科可能只关注自己的手术,而麻醉所作的围术期评估更准确、更全面、更客观。例如,一例车祸伤腹腔出血的急诊手术,普外科医生可能更多关注腹腔出血量、休克情况、如何止血、是否合并空腔脏器损伤、手术的预后等等。

而麻醉医生则会关注那些隐匿的“陷井”,是否合并脑外伤、颈椎骨折、血气胸、骨盆骨折、长骨闭合性骨折等问题,考虑可能给麻醉操作、苏醒、休克治疗等带来的困难,尽量改善患者预后。

除了依据麻醉的准则和规范,我们也会根据外科手术的轻重缓急,进行风险评估后再做决定。例如一例小儿疝气手术合并上呼吸道感染,如果是可复性疝,我们建议上感治愈后再行手术,而如果是嵌顿疝,我们一定配合外科尽早开台。

总而言之,如果形容外科与麻醉科的关系应该是:在(手术)台上,我们经常意见不合,针锋相对;下了台,我们握手言和,相亲相爱。▲(生命时报记者靳玉玲

更多健康知识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