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出事后,抓住救命的4分钟

最近,记者从公安部交通管理局获悉,2002年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世界第一。死亡人数由1986年的5万人上升到2002年的10.9万人,年均增长5%。 2003年1至9月,全国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群死群伤特大交通事故37起,造成572人死亡,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5.7%和12.6%。有关专家指出,控制交通事 故的死亡率,关键在于急救。

事故发生后,赶快拨打122,急救人员两分钟后就出发

在英、美、法、德、日等发达国家,急救人员一般能够保证在接到电话后5 分钟内到达现场,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直升飞机。特别是发生连环车祸后,救护车根本到不了现场,必须出动直升飞机救援。

11月5日下午,记者在北京市急救中心看到,当调度员分派急救任务后,急救车能够在两分钟之内做好设备和人员准备,立刻出发。但是,由于急救车数 量有限,急救网点较少,要赶到现场往往还需要很长时间。有时由于通信不畅,也给急救工作造成了很多困难。北京市急救中心值班组长冷小华告诉记者,在 北京市怀柔县曾经发生过一次严重的旅游车祸,但是当时在该地区手机等通信 设施都收不到信号,报警的车辆开到有信号的地方才打通了120。随后赶到的急 救车和警车也不能及时向市里汇报情况,要求增援,延误了抢救时机。

据公安部交管局介绍,于2002年就已经建立的交通事故快速抢救机制,目 前在各地均已落实。交通事故报警电话122为免费电话,在全国各地均已开通, 但是在某些农村地区还打不了,只能拨打当地的报警电话。另外,老百姓更熟 悉的110报警电话虽然不处理交通事故,但是一旦接到报告,也会将事故情况转 告122。

“第一目击者”要抓住生命关键的4分钟

据调查,伤者在交通事故发生后30分钟左右死亡的占85%。这意味着如果能 在30分钟之内得到及时有效的急救,就能挽救大部分伤员的生命。还有专家说, 从事故发生到急救车到来的这段时间里,对生命来说最关键的就是最初的4分钟, 因此被称为黄金4分钟。具备了急救知识的人就完全可以利用这4分钟时间,挽救自己或者他人的生命。

德国《明镜》周刊最近载文指出,在拥有1450万辆汽车的中国,2002年因 交通事故死亡的高达10.9万人,而在汽车超过4400万辆的德国,却只有6842人 死于交通事故。德国的交通事故死亡率只有1.1%,而中国却是27.3%。专家指出,这是因为在国外事故的“第一目击者”往往掌握一些现场急救技术,能马上对 伤者实行救助。

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十分流行“第一目击者”的培训。用1—2天或者2— 3天,学习以心肺复苏(CPR)为主要内容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成为有用的“第 一目击者”。据北京市红十字会卫生救护培训中心主任助理李福兴介绍,目前 北京市1100万常住人口当中,拥有初级急救员资格证的人只有4万人,比例严重 失衡,因此,市民都应学习一些急救知识。

李福兴说,交通事故的致残率、死亡率高,遇到交通事故,要以“先救命, 后救伤”为原则。关键时刻第一件事就是迅速联系救援人员并对伤员进行生命 体征的判断。这个判断分为4种情况:第一种,神志不清表明有颅脑损伤或者休克,病情危重;第二种,呼吸不规则、呼吸困难、呼吸停止,表明有颅脑损伤 或者高位颈椎损伤、胸部外伤、呼吸道梗阻;第三种,脉搏弱,或者摸不到脉 搏,表明出血过多,损伤严重,处于休克状态;第四种,瞳孔不等大或扩大,表明有严重的颅脑损伤。在进行了初步的生命体征判断后,接下来要注意采用 正确的方法搬动伤员,尽量保护脊椎和骨折肢体,并按“先救命,后救伤”的原则,进行心肺复苏,然后再处理受伤部位,想办法迅速止血、包扎伤口、固 定骨折,最后尽快转送医院。

普及急救技术能使更多人幸免于死

李福兴对记者说,意外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像冠心病、心律失 常、休克、气管异物、上消化道出血等经常可能出现在我们身边的急病或者伤 害,都有可能立刻夺走宝贵的生命。

有关资料显示,在北京的猝死病人中,有88%发生在家中,而且病人的年龄 以60岁以上的居多。最近北京市红十字会也提出,要继续加大对社会中急救员的培训,争取到2004年达到每150个市民中有一名接受过急救培训。

传统的急救理念告诉人们,发生了紧急情况一定要及时拨打救援电话,等待他人来救自己。现代急救理念是教会每个人遇到紧急情况应该怎样判断,怎样首先进行自救。前面谈到了发生意外事故之后的“黄金4分钟”,这4分钟里 你是否掌握了急救的关键步骤决定了你是否能够保全生命。

意外事故发生以后,怎样做才能科学有效地自救呢?李福兴介绍说,在关 键时刻里,有4个步骤必须掌握。这4个步骤是1992年由美国心脏协会提出的,并命名为“生存链”。他强调,生存链存在的必要条件是:具有院外专业急救 机构及健全的急救网络,具有受理应答呼救的专业通讯指挥机构,公众具有较 高的急救意识并具备急救技术。这4个步骤是———

生存链第一环:早期通路。在病人发病的现场,被别人或是病人本身(在 神志清醒的情况下)等———第一目击者发现后,应立即向专业急救机构报告,以便救护力量能迅速到达现场。

生存链第二环:早期心肺复苏。救护车到达之前,对呼吸心跳刚刚停止者,应在现场立即实施基础的心肺复苏术———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挤压,这是挽 救生命的关键。对于刚刚骤停的心脏,要进行胸外心脏挤压,来维持体内血液 循环,达到恢复心跳的目的。救护时要挤压病人胸骨下1/2处,最好手掌根部用 力,而且把挤压的范围集中在胸骨下段,如范围太大,有可能压断肋骨,刺伤 心肺。

生存链第三环:早期心脏除颤。实践表明,早一分钟实施心脏除颤,抢救 成功率可提高8%-10%。如果15分钟后实施,则成功的几率很小。自动体外除颤 器应尽可能多地放在各种场合,如警察巡逻车、消防车、飞机、轮船、宾馆等 处,以便使用及时。

生存链第四环:早期高级心肺复苏。这时需要专业救护人员在现场对病人 展开全面救护,继续实施心脏除颤、进行通气下的人工呼吸,并应用药物。

急救过程中,要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做人工呼吸时别忘开放气道。另外, 进行心肺复苏一定要背靠硬处。有的急救者把病人放在弹簧床、棕床或沙发上 就开始急救,这会严重影响心脏挤压效果。李福兴说,只有环环相扣,才能完 成生命的链接,转危为安。 (生命时报特约记者 周鹤 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