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39年抗糖路,有笑有泪

张琪是医生,也是病人,还是位管理糖尿病的“大师”。作为一名患病39年的老糖友,她看上去跟健康人没啥区别。张琪血糖控制良好,体检健康,生活自由度与普通人无异,她分享的控糖故事能让很多糖友获益。

“狠心”父母教女儿自理

1977年,由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年仅7岁的张琪被送进儿童医院,住院治疗两月余,最终确诊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现称1型糖尿病。当时的医学对1型糖尿病远没有现在这么多的了解,甚至连救命的胰岛素都很难买到。患病对张琪的父母也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是经过与儿童医院的医生护士交流和学习,他们下了一个“冒险”的决定:让女儿直面疾病,学习自己管理自己!

1型糖尿病尽管是一种终身性疾病,但它可治疗、可控制。医学研究和实践已经证明,只要控制良好,1型糖友可享有与普通人一样的生活和寿命。上世纪70年代末,限于当时的医疗和经济条件,没有血糖仪,监测病情只能靠用酒精灯、试管查尿糖,张琪必须每隔一两个月就去医院复查一次。“狠心”的父母甚至在她得病两年之后就“不再管她”,让她每次都独自一人乘公交车去儿童医院复诊,自己对医生讲述病情,而父母其实偷偷在远处跟着。正是基于父母对张琪貌似“无情”的锻炼和教育,让她逐步具备了独立管理病情的能力,并获益终生。

上学时只能偷偷打针

最初在儿童医院度过的那两个月,张琪深深感受到了来自医护人员的温暖和鼓励,幼小的心灵从此萌生了学医的梦想。历经数不清的艰难坎坷,张琪最终考上了医学院。由于社会对1型糖尿病的不了解和偏见,张琪不得不在整个求学生涯中都隐瞒病情,打针只能偷偷进行。尽管困难重重,但坚强乐观的心态让她练就了“一身绝技”来化解各种难题,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她打针、测血糖的手法非常熟练,跟人喝咖啡聊天的时候,手在桌下几秒钟就已经完成了测血糖的过程。

在临床一线工作时,张琪一上午经常要看几十个患儿,就餐前测血糖是一种奢望,而通过注射胰岛素控糖的糖友若不能规律就餐,极易发生低血糖,十分危险。对此张琪也有绝招,经过多年的摸索,她对自己的血糖波动十分了解。由于临床工作十分繁重,不方便随时补充固体食物,因此她会提前准备不同含糖量的甜饮料,在感觉饥饿或即将发生低血糖时饮用,既不影响工作,又可迅速化解危机。

医院工作极度繁忙,很难有整块的时间来做运动,但充分利用好所有的零碎时间同样可以有效果。比如能走楼梯就不坐电梯,能步行就不开车,午休时段打打乒乓球,出差期间在酒店做健身操,都是不错的选择。

控糖也能享美食

1型糖友是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然而胰岛素有另一个作用就是使体重增加。不过在张琪看来,这是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来避免的。很多糖友都有这个苦恼,觉得患上糖尿病以后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生活少了好多乐趣。张琪认为,应摒弃这种错误观念。她本人就是个美食爱好者,品尝各地美食对她来说是人生一大快事。然而她的血糖却从未因享受美食而出过问题,因为她始终遵循一个原则:总量控制,品种调换。除了一些单糖、高脂高热量的食物如水果糖、奶油蛋糕等极少选择之外,其他的任何食物,糖友在控制住总热量的前提下都可以换算着吃。此外,摄入的所有热量,都要通过适度的运动来消耗以达到平衡。

成了糖尿病义务宣传员

1型糖友和医务工作者的双重身份让张琪对糖尿病的宣传教育十分热心,在繁忙的医院工作之余,她利用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来为糖友普及相关知识、分享自己的经验教训。她有自己的1型糖友微信公众号,还将不同糖友分门别类建立不同的微信群,如糖爸糖妈群、糖宝群等,通过这些渠道与糖友交流并互相鼓舞,至今已义务帮助了数千名糖友及其家属。

张琪想告诉糖友,糖尿病并不可怕,阳光的心态是战胜疾病的关键。糖友不应孤独地活着,要与同伴多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进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1型糖友已用他们活生生的人生经历向世界证明,在控制良好的情况下,虽然“戴着糖尿病帽子”,同样可以拥有成功的事业和精彩的人生。▲ (生命时报记者 靳玉玲)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生命时报”的所有作品,均为《生命时报》合法拥有 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