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对待慢病,有理有节

受访专家: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专家、医科院阜外医院教授 王 文

如今,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和生活方式的不健康,让越来越多的人被慢病缠身,相比之急性病来得快、去得快,慢性病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不是一蹴而就,其过程很像温水煮青蛙。很多人确诊时都没有明显症状,一旦确诊,疾病往往会伴随终身,所以大多数慢病就是“终身病”。

临床上,经常会遇到两类慢病患者,一类病人认为慢病进展缓慢,症状也不明显,便把医生的嘱咐当耳旁风,不规律吃药、不运动、饮食也不节制,突然有一天瘫了送到医院,那时再想买后悔药也来不及了。还有一类人一听到自己得了慢病,紧张得不得了,觉得天要塌下来,到处找能根治疾病的“神药”,屡屡上当受骗,身心备受折磨还遭受不小的经济损失。

对待慢病,我们的心态应该更平和一些。现今慢病多了起来,一个侧面也反映生活条件好了,大家的寿命延长了,老龄化社会,慢性病自然增多。既然甩不掉,就要习惯和它和平相处,不能认为是“终身病”就整天闷闷不乐。治疗慢病的目的往往不是治愈,而是控制,只要把指标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需要强调的是,很多慢病都是生活方式病,不能单一靠药物来控制,如对高血压,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减少烟酒的刺激、减少盐的用量、注意生活工作的节奏、适当的有氧运动等都会对疾病的治疗有好处。生活方式调整得好,还可以减少药量。我有一个朋友,60岁后血糖、血脂都出现异常,为了指标达标,除了按时服用医生给开的药,原本不爱社交的他还参加了小区的健身队,坚持锻炼几年,性格都比以前开朗了许多,整个人看上去非常有活力。可以说,正是慢病给了他积极生活的动力。在这个意义上,最好的医生是慢性病病人自己。▲(生命时报记者 王艳)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生命时报”的所有作品,均为《生命时报》合法拥有 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