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控三高跟着季节走

受访专家: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何 红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二科主任医师 李秀丽

本报记者 李珍玉

近日,欧洲高血压学会针对高血压患者季节性血压变化发布共识,指出老年人受季节性血压变化的影响尤其大,治疗上应该重视季节性治疗策略的制定。其实,除了血压,血脂和血糖指标也会随春夏秋冬而起伏。了解其变化规律,按季节科学调整,能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疾病发展。

血压:冬高夏低要调药

欧洲高血压学会的共识指出,血压在炎热时会降低,寒冷时升高。以色列科学家则发现,冬季收缩压平均比夏季要高出21毫米汞柱,舒张压平均高出16毫米汞柱。“血压会随着运动、作息、情绪、环境等因素变化,其中的环境因素主要就是外界温度。血管的舒张和收缩对温度很敏感,尤其是冬夏季影响十分明显。”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何红说,血管通常遇冷收缩,血压升高;遇热扩张,血压降低。夏季人体出汗较多,水和盐分排泄较快,水钠潴留减少,会进一步导致血压下降。冬季气温下降明显,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增加肾上腺素分泌,血压随之升高。另外,人们在冬季往往喝水少、血液较黏稠,食物和盐的摄入量也多,血压本就容易比其他季节高一些。

欧洲高血压学会提醒,血压波动对普通人而言可能不是大问题,但对服用降压药的高血压患者来说,如果不及时调整用药,可能出现夏季血压降得过低、冬季血压偏高的情况。尤其是老年人,会比普通人群更易发生这类情况。何红表示,人在夏季本身出汗就多,高血压患者血压降得太低,易出现疲劳、体位性低血压等问题,还可能诱发心悸、头晕,严重者可能猝死。冬季很容易出现温度骤降的情况,进而刺激血管发生过激反应,短时间里忽然急剧收缩与扩张,危害极大,不容忽视。早在2009年,《中华高血压杂志》上一项研究就表明,约有一半脑卒中和心梗都发生在冬季。气温每降低1℃,相关疾病死亡率就增加1%。

“控血压千万不能一降到底,从不调药。”何红说,一般有两个调药的时间节点:初秋(9、10月)天气转凉时,可适当加大药剂量;初夏时(5、6月份)可考虑减药,但如何调药应征询医生意见。欧洲高血压学会指出,患者夏季要谨防低血压,血压控制不能低于110/70毫米汞柱,收缩压若小于110 毫米汞柱,即使无症状,也应减药;动脉粥样硬化较严重的老人,把收缩压控制在120毫米汞柱即可,不要太低。另外,患者在夏季可适当减少利尿剂类的使用,避免叠加出汗而导致血压更低。冬季要防住血压过高,最高不能超过140/90毫米汞柱,如果有靶器官损伤,如心衰、心肾功能不全等,需要更严格地把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

此外,高血压患者还需根据季节变换做好生活防范。1.重视季节交替时节的血压监测。2.调整好室温。夏季要开空调,温度保持在28℃左右为宜;冬季室内若没有暖气,温度也要尽量保持在18℃~23℃。3.户外活动做好防护。高温天气少出门,避免暴晒出汗,诱发低血压。冬季出门前做好保暖,哪怕是到户外阳台上,也要添衣加帽,穿好鞋袜。4.其他因素。避免情绪大起大落,控好体重,别吃过咸、过油腻的食物。

血脂:秋冬调控很关键

血脂水平变化通常表现为冬季最高,夏季最低,春秋居中。《中国实用医学》杂志上一项调查显示,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水平,冬季的比夏季的分别高4%和6%。“血脂与饮食、运动、胰岛素功能等因素有关,之所以有季节变化,也是由于这些因素受到了季节影响。”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二科主任医师李秀丽说,很多人秋天就开始“贴秋膘”,冬季身体活动又少,很容易引起血脂水平快速升高;春夏气温回升,活动增加,胆固醇合成减少、代谢加快,血脂水平就不易升高。《循环》杂志指出,夏天光照时间延长,有助维生素D合成,维生素D参与骨骼肌代谢,也会增加胆固醇消耗。此外,夏季果蔬丰富,相应食物摄入会增多,膳食纤维素可通过与胆汁结合,增加胆固醇排出体外,利于控制血脂水平。

李秀丽说,血脂长期过高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破裂,甚至诱发冠心病、心梗、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3/4的冠心病患者都有高血脂,秋冬季尤其要小心。

1.遵医嘱季节性调药。一般,秋季甘油三酯升高得明显,可适当增加贝特类降脂药,如果甘油三脂超过5.7毫摩尔/升,需先把甘油三酯降下来,再服用其他降胆固醇药物;冬季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易升高,要重视他汀类药物调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动脉硬化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应降到2.6毫摩尔/升以下;如果还有心梗、脑梗或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降到1.8毫摩尔/升以下。

2.调整生活方式,普通人群也可参考。饮食上总体要做到“两低一高”(低脂肪、低胆固醇、高纤维),限制高胆固醇食物,吃油选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此外,冬夏季都要多喝水,饮茶降脂效果好,尤其是绿茶。还要坚持锻炼,戒烟限酒,保持愉快心情,作息规律。

血糖:一二月达到峰值

《中国药物与临床》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每年8月,血糖值开始上升,9、10月入秋,糖尿病发病有所增加;冬季1、2月血糖值最高,为糖尿病高发期;5月气温回暖,血糖逐渐下降,糖尿病发病减少;夏季6、7月份普通人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都最低,糖尿病发病率也最低。

李秀丽解释说,冬天寒冷会刺激交感神经,促进肾上腺素分泌,肝糖原分解和胰高血糖素(升糖素)分泌增多,血糖易升高。低温还会刺激皮肤血管收缩,血流减少,使能量散失减少,血糖上升。而在夏季,胰岛素的敏感度增强,胰岛素分泌往往高于其他季节。此外,血糖也受到季节性的饮食、运动、情绪等变化的影响。

糖尿病患者对血糖的季节性监控很重要。糖尿病患者自身控制血糖的能力较低,冬季血管变脆弱,会增加血管堵塞的风险,引起心肌梗死、脑卒中、肾病、视网膜脱落等并发症;夏季出汗多,易脱水,要小心发生酮症酸中毒或糖尿病高渗状态,出现休克、昏迷;春秋季节细菌、病毒易于传播,也需警惕,炎症反应是血糖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李秀丽说,糖尿病患者的病程长短和胰岛素功能衰减程度差异很大,不同季节的调整因人而异。总体上,冬季比夏季难控制,基本原则是:冬天防血糖过高,夏季防血糖过低,要按时吃药,加强生活方式干预。具体建议为:

1.坚持监测血糖。每一两周监测一回“7次血糖”(即一天内三餐前半小时、三餐后两小时、睡前);血糖波动大的冬夏季及剧烈运动后,更要重视监测。6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可放宽血糖控制标准:餐前血糖控制在4.6~6.1毫摩尔/升,餐后血糖控制在8毫摩尔/升以下。合并肾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的糖尿病患者,餐前血糖控制在8~10毫摩尔/升即可。

2.血糖季节性波动,及时就诊。秋冬季血糖易升高和波动,若控制得不好,要及时就诊,遵医嘱增加降糖药或胰岛素,或酌情增加降低食欲的降糖药,如GLP-1类药物、二甲双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夏季可酌情减药。

3.四季生活干预有侧重。冬季限制食量和高热量饮食,多吃绿叶蔬菜,增加运动量。夏天饮食要定时进餐,多补水,出门前随身带些糖块、巧克力、水果,感到心慌乏力,要马上补充。春秋季要预防细菌、病毒感染,早晚随身携带保暖衣物,避免接触感冒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