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管好心理与防病同等重要

编者的话:提到健康管理,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控制体重、合理饮食、勤做运动等,其实要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心理健康同等重要。目前,在职场上,抑郁、焦虑正向白领逼近;社会上,儿童、老人等群体心理问题逐渐显现,如何管理国民的心理健康值得重视。本期,我们请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促进中心测评部主任肖震宇、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李君、亚洲积极心理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汪冰来为我们管理心理健康。

国家:心理问题不能多头管理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公布的《2007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城市居民中,近两成有过心理问题,仅有不足18%的人心理健康状况为“好”。

但目前,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管理存在不少问题。首先,主管部门缺位。卫计委、教育部、劳动部等部门分别参与精神科医师、心理卫生教育、心理咨询师等方面培训,但没有一个牵头部门。其次,中国人遇到心理困扰一般不会去看心理医生。调查显示,现在80%~90%的人都是心理疾病很重了,才去看心理医生,还有的是先到其他科去看,比如心脏科(多为惊恐、焦虑)、消化科(神经性厌食、暴食)等,之后才被转到心理门诊。再次,我国心理咨询服务人员极为缺乏,心理咨询机构为数甚少,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渠道与条件不完善。

管好国民心理健康,政府必须担起责任。首先,明确心理卫生事业的主管部门。其次,了解整体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开展大规模调查。英国政府就要求国家统计局拟定衡量居民“整体幸福”的方法,作为未来政府决策核心指标,值得中国政府借鉴。再次,要加强宣传,让大家了解和重视心理疾病。第四,加强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化进程,进行资格认证、持证上岗。在美国的医疗体系中,心理诊疗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州,法律对执业的心理医师资格审查很严,还规定心理医师分为心理学家、婚姻家庭儿童心理治疗师、临床社工。最后,要把心理体检纳入到国民体检规划中,明确精神健康检查应该与普通体检一样普遍。韩国人一生中就至少接受19次精神健康检查。▲

企业:员工压力带来数亿损失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2011年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78.9%的员工有过烦躁情绪,59.4%的人感受过焦虑,38.6%的人觉得抑郁,仅5.8%的员工称自己没有压力。

目前,员工的心理压力情况依然没能引起企业管理者的足够重视,员工有了心理问题不及时采取措施,最终酿成大祸的例子比比皆是。在中国,职业压力带给企业的损失每年在数以亿计以上,如富士康公司的“13连跳”案例,就让企业不仅付出了金钱和人力成本,还遭遇信任危机。

员工心理健康管理需要足够的重视,可从几方面着手应对。1.每年一次心理体检。这是及时发现、治疗、保护员工心理健康的第一道防线。2.营造轻松的办公环境:如配备空气净化器、保持温度恒定、适度绿化等;工作间歇播放轻松舒缓的背景音乐,可达到减压目的。3.配备心理医生:目前国内不少大企业,如广州地铁等都都设有心理咨询师;或引入EAP(员工促进计划)服务,时刻为员工减压。4.定期组织幸福感培训:培养员工的抗压能力和心理疏导能力。5.保障员工生活质量:完善薪酬体系,增强员工的安全感和较为稳定的就业心理;在员工结婚、生产等特殊情况时,给予额外假期。

国外一些经验也值得借鉴。比如,一些美国公司老板催着员工休假,而不是鼓励员工放弃休假。佛罗里达州人力资本服务公司执行主任彭尼·莫雷认为,度假对保持员工良好的心理状态至关重要。日本要求企业主管平时多注意部下的心理状况,并定期实施心理诊疗。例如富士公司已对4000名主管分批开设心理健康研习讲座,讲解工作与压力的关系、抑郁症特征等。▲

社区:都该开设“心灵驿站”

社区是个小社会,居委会有能力摸清居民心理状态,对症下药。社区在减轻辖内居民,尤其是老人和青少年心理压力方面能发挥独特优势。

截至2012年底,北京社区管理登记在档的重度精神障碍患者73295人,其中除约8000人住院外,6万多人生活在社区。但北京市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医生仅有约1000人,基本都是保健科大夫和全科医生兼职,专职的不足百人。

社区该怎样管理居民心理健康?首先,可定期组织心理咨询师开展讲座。其次,组织文体活动,如绘画、舞蹈、游戏等,让居民可得到全身心的放松。再次,开设社区“心灵驿站”,开展“一对一”心理咨询服务。美国上世纪90年代就建立了心理卫生服务责任区,每个责任区建立一所社区心理卫生中心。社工一般由精神科医师、临床心理学者、社工、心理卫生护士及心理治疗师等组成,以日间治疗和预防为主。南非则于1994年提出“康复之旅地”计划,由社工下社区工作,从个体、小组、父母和家庭心理咨询入手,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孩子:每年要做心理体检

2007年的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显示,16岁左右的青少年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从医学界公认的数字来看,我国3.4亿青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心理问题困扰,我国青少年儿童心理问题发生率已超过国际上15%~20%的平均水平。

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却受到诸多限制。首先是精神卫生机构基础差。其次,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专业化水平低、形式化严重的现象。最后,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还是空白。国外的儿童心理健康管理经验有不少值得学习。

在德国,联邦卫生部号召16岁以下公民每年进行心理体检;青少年事务局每年会对孩子逐一进行家访,推荐进行心理体检。在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规模地在学校里设置心理咨询室,2000年开始在学校里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美国,每10年要进行一次儿童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对儿童青少年中出现的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危险因素等做到“心中有数”。美国心理学家协会认为,每千名学生需配备一名心理专家。因此,全美90%以上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基本上都有心理辅导员,或由专业人员负责的常设专门机构,如由学校心理学家、社工、教育评估专家、学生辅导员和语言矫正师组成的“以学校为基地的支援组”。这些分别驻扎在各个学校中的心理咨询机构,可随时为学生、家长、老师以及学校提供日常心理辅导、诊断、咨询、评估和干预等服务。▲

老人:群居应对“孤独死”

2008年的全国调查发现,空巢老人数量在我国一直呈现上升趋势,约8%的老人有较明显的抑郁症状,其中空巢老人占相当的比重。1987年空巢家庭占老年家庭的比例为16.7%,目前已达25.0%,预计到2030年将占90.0%。提供社区老年人心理服务是有效解决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

日本是老龄化严重的国家,老人心理问题由来已久。日本厚生劳动省2011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仅在东京,独居老人一年的“孤独死”案件就多达2718宗,比7年前增加两倍。这一现象引起了日本重视。如1988年建立了“健康村长”制度,健康村长向老人普及健康知识,并引导他们快乐地生活,如开展讲座、向上级汇报居民身心健康状况、组织老年人定期身心体检等。近些年,城市里还多了不少棋牌室、老人购物街等专供老人娱乐、交流的地方,这对老人的心情改善有很大帮助。▲

(本专题由本报记者张杰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