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中医药自古就是抗疫良方,西汉至今我国300余起疫病流行

●自西汉到现在,我国先后发生过300多起疫病流行

受访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染病防治专家、江苏省卫健委抗击新冠肺炎首席中医专家 奚肇庆

生命时报记者 董长喜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正处于关键期。尽管找到特效药和疫苗研制还有待时日,但截至2月10日17点,全国治愈患者已达3405例,正稳步增加,连续3日每天都有超过500人出院。这其中,中医药发挥巨大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警报一拉响,中医药力量就第一时间介入。1月23日公布的第一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中,就非常强调中医药的作用;此后每一版中,中医药施治策略都在不断更新,整体治疗方案中始终强调“加强中西医结合,建立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促进医疗救治取得良好效果”。截至目前,全国各地医院对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几乎都用上了中医手段。从发病早期到重症救治,中医药全程参与,结合西医共同抗击疫情。尽管患者总数仍在上升,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染病防治专家、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首席中医专家奚肇庆说:“战胜新冠肺炎,我们应有足够信心,因为我们有两条腿,一条是西医,一条是中医。”

中医人坚守在抗疫第一线

抗疫战斗开始后,全国各地中医人立刻积极响应起来。来自全国的一支支中医医疗队紧急集合,义无反顾地赶赴疫情一线。

大年初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建第一支国家中医医疗队赶赴武汉,进驻武汉金银潭医院,建立专门的中医病区,迅速开展疫情控制工作。1月27日,第二、三批国家中医医疗队也火速支援;全国各省市中医院组建的中医应急医疗队纷纷赶到抗疫第一线。截至目前,几乎各省都向湖北派出了中医应急医疗队,北京中医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河北省中医院等都是最早派出医疗队的中医院。

在医院隔离病区,闪现着诸多可敬的中医人身影。

1月25日上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防治新冠肺炎高级专家组组长之一、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院士(右一),和专家们赶赴武汉抗疫临床一线查房,以优化中医药诊疗方案。

2019年12月26日上午,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张继先接诊了两个特殊的发热病人。经严格排查,凭借职业敏锐嗅觉,张继先准确判断并上报了新冠肺炎疫情,成为第一个为疫情防控工作拉响警报的人。张继先经常会为各种事情流泪——她为病人的离去而无奈地哭过,她为前线物资短缺而着急地哭过,她也为医护人员的辛苦而心疼地哭过。“我快把一生的眼泪都流光了!”她说。然而流过眼泪,54岁的张继先依旧咬牙坚持在抗疫一线。

2020年1月31日,在国家中医医疗队广东团队接管的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隔离病区里,值班的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陈海振教两位患者练起了八段锦。一套立式八段锦操之后,病人说:“做完很舒服,身体暖暖的,精神了许多。”

2月3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呼吸科主任李光熙十分高兴。前两日,他通过远程问诊,给武汉一位新冠肺炎重症病人开出药方。用药两天,患者病情大为缓解,已经出院在即了。

中医药抗疫成果显现

前方中医人努力救治病患,后方的也在紧锣密鼓研究对策。

治法方剂的筛选是重中之重。第五版诊疗方案认为,新冠肺炎病机特点为“湿、热、毒、瘀”,各地应根据病情、当地气候特点及病人体质等,参照方案进行辨证诊治。根据新冠肺炎患者病情演变过程,中医将其分为初期(寒湿郁肺)、中期(疫毒闭肺)、重症期(内闭外脱)、恢复期(脾肺气虚),并推荐了相应的处方和中成药。

1月27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紧急启动“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有效方剂筛选研究”专项,在山西、河北、黑龙江、陕西四省开展清肺排毒汤救治新冠肺炎患者临床疗效观察。截至2月5日,清肺排毒汤治疗的总有效率达90%以上,其中60%以上患者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改善明显,30%患者症状平稳且无加重。2月7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通知,正式将清肺排毒汤推荐给全国各地的医疗机构辨证运用。清肺排毒汤是中医经典方剂组合,包括了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由21味药物组成,包括麻黄、炙甘草、杏仁、生石膏(先煎)、桂枝、泽泻、猪苓、白术、茯苓、柴胡、黄芩、姜半夏、生姜、紫菀、冬花、射干、细辛、山药、枳实、陈皮、藿香,水煎服,一天一服,3服一个疗程,早晚两次(饭后40分钟),温服。中医药最大特点是辨证施治,每次治疗针对的是病人,而不是某一疾病,因此医生可对患者辨证后在清肺排毒汤基础上加减使用。

除了方剂,不少中成药在疫情治疗中发挥作用。连花清瘟、抗病毒口服液、金花清感、藿香正气、热毒宁、清瘟败毒散等,及喜炎平、血必净、参附和生脉4种注射液,都作为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组分纳入诊疗推荐方案中。

随着抗疫战斗的深入,中医药成效日渐显现。2月3日,在由第一支国家中医医疗队接管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中医病区,8名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其中最大的68岁,含重症患者6例。2月6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18位新冠肺炎患者,以及武汉市中医医院5名新冠肺炎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痊愈出院……在全国各地,这种情况越来越多。以江西省为例,截至2月8日,江西省确诊病例740例,其中602例使用中药汤剂或中成药联合西医治疗,410例病情好转,72例出院患者中有42例接受的是中西医结合疗法。

全国各地中医院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纷纷推出抗新冠肺炎处方。2月6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钟南山团队结合岭南地区特点,拟定预防用凉茶处方“防疫1号方”(透解祛瘟颗粒),定期给全院职工饮用,该方也适用于居家隔离防疫市民。河南省中医药专家结合当地特点,拟定针对成人和儿童的预防处方,适用于流行期间普通人群的预防。广东、陕西、安徽、江西、甘肃、河北、四川都公布了针对本省的推荐处方。

新型冠状病毒科研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说:“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疗效有3个特点:对普通型患者能改善症状,缩短疗程;对重症、危重症患者可减轻肺部渗出,控制炎症过度反应,防止病情恶化;对恢复期患者可促进其康复进程。”中医治疗往往不是着眼于病,而是调动机体抗病能力,在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有独到优势。

中医药经验得来不易

人类和瘟疫的斗争从未停止。翻看中医药历史,会发现我国几千年来与瘟疫的对抗中,诞生了一批批名医,他们的经验也一代代传承下来,形成系统的防治理论。

中医大都把瘟疫归为“疫病”“温病”范畴。疫病在我国自古有之,且危害不小。据记载,自西汉时期到现在,中国先后发生过300多次疫病流行。两汉时期是古代记录中瘟疫最多的时期,“医圣”张仲景的从医契机便是东汉末年被称为“伤寒”的瘟疫横行,其著写的《伤寒杂病论》救人无数,为后世治疗“伤寒”确立了范式,时至今日依然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清肺排毒汤”,就是由该书中多个经典方剂优化组合而成。

明清时代温病流行,于是中医又产生了温病学派,以吴又可、叶天士、薛雪、吴鞠通、王孟英等为代表的温病学家用中医防治瘟疫,取得了不起的成就。中医研究瘟疫的首本专著是明代吴又可的《温疫论》。明代末年瘟疫暴发,吴又可首次提出“疠气”致病学说,不仅开辟了中国传染病学研究先河,还是世界医治传染病学上的创举。今天看来,吴又可所说的“疠气”,无疑就是“致病微生物”。

在与瘟疫的角力中,中医的贡献造福了全人类,尤以天花防治最突出。宋代天花在我国流行,从那时起,中医就开始采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清代康熙年间,朝廷设立“种痘局”,专门给百姓普及种痘,可以说是全球最早的官方免疫机构。这种方法后来被其他国家仿效,并启发了英国医生琴纳于1796年发明牛痘接种术。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在传染病防治屡建奇功。1956~1957年,石家庄和北京地区暴发流行乙型脑炎,死亡率很高。在疫情紧迫的情况下,政府派去了中医名家蒲辅周。蒲老结合中医理论及两地实际情况,采用不同治疗方案,使疫情很快得到控制,且治疗效果远超世界水平,拯救了上万人的生命。1958年广州暴发流脑疫情,国医大师邓铁涛用中药对证施治,疗效达90%,大大降低死亡率,且患者完全无后遗症。2003年“非典”暴发,当时87岁的邓铁涛被任命为中医专家组组长,他所在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收治73例非典病人,取得“零转院”“零死亡”“零感染”的成绩。

李光熙说:“在我们这片大地上,瘟疫时常出现,古方中有不少治疗时疫的方子,对其稍作加减,危急时刻每每获效,扶佑众生。”

中医药虽好但不能擅用

奚肇庆说:“尽管有中医助阵,我们对疫情依旧不能放松警惕。中医有辨证论治,这才是最特效的疫病治疗方。”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院士说:“凡是武汉输出的病人,与武汉当地病人治法基本相同。对无武汉病人接触史的患者,可根据当地情况,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这就是中医辨证的精髓。各地情况不同,比如广东的凉茶方就不适合寒冷的北方使用。如果乱用诸如双黄连等清热解毒药,不仅于抗疫无益,还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破坏免疫功能。

对古籍古方更要筛选来看,网上流传一些诸如涂香油的偏方,大多是从古代方书中捡抄而来,但其是否有效、有效性多大,有待验证。“疫情当前,检阅古书以求良方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借助网络等公众媒体随意扩散,不但起不到预防效果,反而加重民众焦虑。对普通人而言,不能无病乱用药;对医生或医学爱好者而言,更不能乱荐药。”奚肇庆说。

最后奚肇庆提示,冬春季节,很多人都有阴虚内热的情况,外邪侵犯就容易生病,因此要调整好生活方式,适当多饮水,不熬夜,少吃辛辣上火食物,强身健体。只要体内气血平衡,外邪就不易侵犯,这正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此外,中医也讲“避其邪气,如避矢石”,意思是做好防控隔离措施,避免接触疑似外感患者,戴口罩、勤洗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