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临退休工作也该有动力

受访专家: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王大华

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应用中心测评主管 肖震宇

本报记者 任琳贤

退休,是每个职场人都要面临的重要人生节点。在临退休的阶段,有的人仍想让事业更上一层楼,工作动力依然旺盛;但也有些人,在退休前的几年就逐渐失去了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心想工作了二三十年,还能对工作保持一如既往的热情,真的好难。那么,如何才能站好职场的“最后一班岗”?

研究发现,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老员工对企业组织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呈上升趋势,但工作的动力和能力有所下降,其原因比较复杂:

重心转移。根据经典的职业发展阶段理论,45~60岁的职场人处于职业生涯的维持期,这一期间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已获得的成就和社会地位,保持家庭和工作的平衡,进入退休规划。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应用中心测评主管肖震宇说,这时候很多老员工的人生重心不在事业发展上,因此对工作的付出会减少,动力也会衰退。

不确定感。有的老员工由于对退休生活缺乏想象,有的甚至有负面想法如“退休后没价值”“经济没保障”“不知道做什么”“人生的辉煌已经过去”等,而产生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临近退休就越觉得失落、迷茫、空虚,很难专注于眼前的工作。

得过且过。不少期盼退休的人,自觉“退居二线”、做好本职工作即可,不愿再积极开拓和接受挑战。

消极怠工。当然,也有的人虽然想在最后拼一把,更上一层楼,但眼看就要退休,希望渺茫,就把“不得志”“不甘心”的情绪用消极怠工、懒散抱怨等方式发泄。甚至个别人还会有报复性行为,觉得自己工作几十年没得到什么,不如趁退休前捞点好处,出现偷窃、贪污等不轨行为。

无论什么原因,对目前从事的工作失去兴趣和动机,都是一件令人不太愉悦的事情。不过,学术界发现,并不是每个临退休的老员工都会出现动力下降,有部分人在工作动机、态度和绩效上都显著高于一般的老员工,组织行为学者称之为“工作中成功老龄化”,他们不仅能适应自身与工作的变化,还能为组织持续地创造价值。保持职业生涯晚期的积极性,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王大华给出了两方面建议:一是职场环境,二是个人驱动。

组织给予更多关注。人在行为、心态上的改变离不开环境的支持,在保持老员工积极性方面,企业组织要量力给予帮助。一方面可在物质待遇上给予保障,在工作内容上适当降低工作负荷、减少老员工不擅长的工作任务,让其获得意义感和控制感;另一方面可以在精神上加以鼓励,刺激其内在动力,让优秀的老员工开展经验交流会,任命他们为项目负责人或骨干力量,以老带新。研究发现,内在动机的增加(如帮助他人、奉献社会),能提升老员工的目标感,行动更积极。肖震宇认为,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为临退休的老员工提供发展咨询,帮助他们寻找前进方向,树立退休前的工作目标,更好地发挥余热。

积极调整个人心态。退休后,由工作产生的社会关系网、社会地位、经济来源都会受影响,这是一个从以工作为重心到以个人生活为重心的重要人生转折。临退休阶段作为这个转折的过渡期,心态上的调整尤为关键,否则很可能会出现退休前消极怠工,退休后无所事事、郁郁寡欢的局面。其实,无论是有事业心、希望再就业的老员工,还是普通岗位上临退休的老员工,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有两个:

一是为职业生涯画上圆满句号。把退休前的工作做好,是个人职责所在,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在其位谋其职,如果条件和能力允许,临退休也可以争取“最后一搏”,以更好的业绩来为职场生涯画上圆满句号。

二是为退休生活提前做规划。提前准备,才能更好地适应退休后的生活,同时也能缓解临退休前的焦虑情绪。总体原则是要“有事做,有人爱”。可选择的退休生活方式很多,但通常强调关注自身价值诉求,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技术再次就业;也可以回归家庭,帮儿女照护孙辈;还可以回归个人世界,用更多时间发展自己的社交、兴趣爱好等,不因为工作终止而陷入空虚。

肖震宇补充说,我国退休人群的年龄普遍在五六十岁,多数人精力、体力还很好,如果有心,可积极学习新技能、新知识,利用自身资源,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事业,仍可能寻找到新机遇,未来依然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