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为青年医生铺路,为地区医院搭桥

胡大一

1985~1987年我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看到那里的医生跨学科组成团队,为患者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深受启发,萌生了回国后的两大心愿:一是要推广技术,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二是整合资源,创建心脏中心,推广新的医疗模式。我看到,一大批中青年医生对学习新技术如饥似渴,各个地方医院也有提高医疗水平的迫切愿望,所以,我要为大家做搭桥铺路的工作。

1993年,我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开办了面向全国的培训中心,培训心脏电生理、射频消融、冠心病介入治疗等技术,大规模培养中青年技术人才。1997年,在一次全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学术活动中,我遇到了青年医生汤楚中。他告诉我他的苦恼:“胡教授,最近两年我一直在思考发展方向。哪方面发展都不容易啊!就冠状动脉外科手术来说,我们医院一年也就十几个病例,最简单的操作都要副主任医师以上资格才能上台……其实,这些手术也需要精力充沛的中青年外科医生担当主角!”我从他的目光中,看到了追求心外科医学事业理想的渴望,当即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的中心来工作!”第二年春节后,这个医生就加入了我的团队。

当时,陆续有一批胸怀抱负的青年医生来到心脏中心。我们每年还邀请几批外国专家前来指导手术,并送青年医生到国外大的心脏中心做短期培训,或者去有机会上台的合作医院学习,他们回来后很快就能学以致用,独立开展手术。

技术成熟了,人才有了,很多地方医院院长纷至沓来,求贤若渴。于是,一大批心脏内外科医生走到全国各个地区、各个医院,又进一步在当地培养新人,形成“燎原之势”。在这里,我想特别提一下我与四川攀枝花中心医院的故事。

1995年,攀枝花中心医院的田巨龙副院长正在北京另一家医院进修,得知我在办培训班,就每周骑着自行车,横穿东西北京城来听讲座、观摩手术,可谓风雨无阻。当时,田院长有意邀请心脏科的医生到攀枝花,因为时机不成熟,一直未能成行。2000年冬天,新上任的攀枝花中心医院院长、神经外科专家张汝林再次找到我,希望我能帮助他们医院开展冠状动脉介入、射频消融和先心病介入治疗,并创建心血管外科。2002年春夏之交,我安排好北京的工作,邀请当时已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心外科主任的汤楚中医生,和我一起走进了攀枝花。

攀枝花位于川滇边界,交通不便,距离省会也很远,老百姓得了急症一时走不出去,贫困家庭患先心病的儿童更无法到大城市求医。我心里着急,与张汝林院长商量,合作立即开始。一方面,安排当地医生来京进修;另一方面,我委派3名技术熟练的青年医生每3个月一轮换,常驻攀枝花中心医院直接传帮带。合作整整5年时间,在当地救治了很多心肌梗死患者。2013年元旦,我重返攀枝花中心医院时,那里已成为云、贵、川三省交界处的医疗保健服务中心;同时以中心医院为主体,与周边县医院形成医联体,带动了整个地区的医疗事业发展。

人生很短,要抓紧时间干正确的事。开放技术、培养人才,支持帮助边疆和西部医疗事业发展,是我一生的夙愿,这让我体会到了当医生的价值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