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确诊国人首例艾滋病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教授 刘又宁

在上世纪80年代,艾滋病(AIDS)曾是一个非常令人恐惧的疾病,让人闻声色变,当时在我国台湾,人们干脆就称其为“爱死病”。1987~1988年间,我在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医院作访问学者,附带任务之一就是对发生在美国的艾滋病进行较深入的了解,以便制定对策时参考。从那时起,我就掌握了一定的艾滋病知识,没想到回国后不久就派上了用场。

中国大陆见到的第一例艾滋病患者是一名美籍阿根廷人。1985年6月,患者来中国旅游时,在北京协和医院被确诊。而首例中国籍大陆艾滋病患者,则是我科(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发现的。

1990年8月,我科病房收治了一名发热待查的中年男性患者,其特点是有肺炎,相对缓脉(与体温比心跳不快),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无效,还伴有轻微神经系统症状。

经过血清学检查,很快确定病人是比较少见的军团菌肺炎,应用了对症特效药十天左右完全缓解,因患者有重要公务在身,就匆忙出了院。没想到的是,出院后仅两周,患者病情复发。这次神经系统表现更明显,伴有剧烈头痛、呕吐,再应用原来的治疗方案,效果已不明显。因患者有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我们给他做了头颅磁共振。磁共振发现了多发的颅内感染样病变,但并不能立即确诊。经查找文献与国外图谱对比,才最终确定是弓形虫颅内感染。健康人是不会发生弓形虫颅内感染的,只有免疫力极度低下者才有可能发生。这一事实迫使我们想到,病人可能是艾滋病继发感染。作为艾滋病重要的确诊依据,除血清学检查外,就是T细胞亚群测定。我们首先做了T细胞亚群测定,又抽血做了血清学检查,连续两次都为阳性,至此该患者确诊无疑。确诊后,病人转到了防护条件更好的医院,不到一个月,病人就去世了。后根据多方分析,不能排除患者是在工作场合不慎感染的。

现如今随着科学普及,大家对艾滋病都能以平常心来对待。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心情是普遍存在的,就连医务人员也不例外。听说我们呼吸科有了艾滋病患者后,来我科送消毒器械的护士匆忙打声招呼后扭头就跑;当我科护士去食堂打饭时,周围的人会悄声提醒大家,“这护士是呼吸科的”,于是就像现在防护新冠那样,大家都“自觉”与我科护士保持一定距离。鉴于这些现象会影响到工作,当时院领导特地组织召开了全院专题讲座,让我给大家普及一下艾滋病知识,重点讲传染方式与途径。当大家有了科学认识之后,不正常的事态自然得到了平息。

如今,艾滋病仍是很大的威胁,至今尚缺少有效的根治方法。已研究了十几年的预防疫苗,最近在南非经过两年多的临床验证后又宣告失败。艾滋病有两大重要传播途径,一是性传播,二是毒品,在年轻人群中尤为突出。我在此呼吁,希望大家都能洁身自爱,同时也管好家人及身边的人,共同阻止艾滋病的传播与蔓延。

(连载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