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冷月边关,照我盘马弯弓

从“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的思愁绵绵,到“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的开朗壮阔;从“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的凄清哀婉,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雄浑苍茫。自古以来,“边关”和“冷月”就如影随形,成为诗歌特别是边塞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被历代诗人反复吟诵。

阎肃具有深厚的古诗词功底,“边关”“冷月”在他的作品中自然不可或缺。在他的笔下,边关冷月映照的,是盘马弯弓的戍边将士。在满目肃杀,严酷荒凉的大漠边关,他们枕戈待旦,穿甲而寐,握剑而梦,他们踏雪而行,卷尘挟风,马踏残月……

头顶边关月,心系天下安。

当别人在花前月下、情语绵绵时,他们却在训练场顶风冒雪、摸爬滚打;当别人在月白风清、酣然入梦时,他们却在边关枕戈待旦,戍边卫国。他们,就是可敬的边关军人。

对于边关,特别是边关军人,阎肃有着特殊的感情。

上世纪50年代,全国处于大抓建设时期,部队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大力支援地方建设。当时,空政文工团担负着帮助宁夏回族自治区组建宁夏歌舞团的任务。和文工团的许多人一样,阎肃主动报名,申请到最艰苦的地方,但由于工作需要,他最终没有去成。

如果说那个时候,对于边关,阎肃还只是“心向往之”的话,那么不久之后,他就有了一次“身亲临之”的机会。

1964年12月,为写作《雪域风云》剧本,阎肃去西藏体验生活。他坐在解放牌大卡车的驾驶棚里,在零下40多摄氏度,海拔最高四五千米的高原上走了18天。

这次边关之行让阎肃刻骨铭心。极度寒冷再加上高原反应,曾让阎肃感慨:除了这里再无任何地方能叫“艰苦”了,多待一天也熬不下去;而常年驻守在这里默默奉献的官兵又让他深深感动,面对一个满脸是因高原反应而起的紫斑,眼睛因为雪盲症又红又肿的边关战士,他情不自禁地敬了一个军礼:“你是英雄,是真英雄!”

多年来,小战士的形象时常在阎肃脑海里浮现。后来写《长城长》和《军营男子汉》,阎肃说,里面就有小战士的影子。

从此,边关成为他的牵挂,冷月成为他的思念,为部队而歌成为他的梦想。

阎肃说,他的许多歌都是在连队宿舍的马扎上写的,是基层的官兵让他有了灵感,产生了写作的冲动。为此,他常到基层部队体验生活,走边关、下海防、钻山洞、过险滩,乐此不疲。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阎肃下部队采风。当时连队的条件仍然非常艰苦,尤其是吃水特别困难。阎肃刚去连队不了解情况,第一天洗脸后,就把洗脸水给倒掉了。第二天洗脸时,发现连长站在他身后,好像在等着干什么。等阎肃洗完脸后,连长抢过脸盆说:“让我帮您倒吧!”然后就端着脸盆出去了。阎肃后来才知道,连长端着阎肃的洗脸水,先给小孩洗,然后自己洗,最后再回收利用起来。

这件事,让阎肃耿耿于怀,每次洗脸时就会念叨这件事。他下定决心,“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为部队服好务。”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60多年来,他几乎跑遍了空军所有部队,每一个机场、每一个阵地、每一个边防哨所,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歌声。

一次,一个基层部队要举办一个迎新春文艺晚会,邀请阎肃和文工团的一些同志去和战士们共贺新春。当时有的同志由于忙不能去,但阎肃当即就答应了。他说:“一些专业场合我们可以推,但基层官兵的心不能冷。基层有丰富的营养,我们必须汲取最鲜活的东西。与战士们同演同乐,必然激活我们很多东西。”于是,耄耋之年的他冒着风雪赶往部队,并在晚会上登台朗诵了自己写的诗歌《似水流年》:“问一问,人的一生有几天;算一算,人的一生不过三天。跑过去的是昨天,奔过来的是明天,正在走的是今天。请别忘记昨天,认真想想明天,好好把握今天……”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习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如果我们的解放军文艺工作者没有军味,没有战味,那干嘛要穿这身军装呢?

曾几何时,一些军队文艺作品远离了军味战味,社会题材比军营题材多,俗味比军味还重,甚至不乏一些作秀、低俗的内容,这让阎肃“着实感到有点寒风飒飒”。他决心以歌声鼓舞士气、激发斗志、凝聚力量、振奋精神。

阎肃作品中的边关冷月,没有“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的哀愁,也没有“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的伤感,而是充满着“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洒脱,“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豪迈。

“哪有那许多相思眼泪?哪有那许多离别柔肠?当我们勇敢地踏上战场,胸膛里喷泻的是雷是为是钢!军人的步伐走向胜利,军人的抱负天下兴亡,军人的慷慨豪壮,军人的天职保卫国防……”

这首《天职》充满阳刚之气,饱含着“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军人血性,勇敢豪迈,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自古以来,吟诵长城的作品不计其数。上世纪80年代末,阎肃到大漠边关采风,到了嘉峪关、敦煌、第一烽隧,真正见识到了边关冷月、长河落日、大漠雄峰;感受到了从汉唐以来边关将士们的那种豪迈和豪壮。让他萌生了写一首关于长城歌曲的想法。

1992年阎肃参加策划《长城颂》晚会,蛰伏的感受像电光石火倏然照亮了一种情境,《长城长》的歌词如行云流水般奔涌而出:“都说长城内外是故乡,你知道长城有多长?她一头挑起大漠边关的冷月,她一头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太阳照,长城长,长城雄风万古扬,你要问长城在哪里,你看那一身身绿军装……”

歌词以三问三答的大赋方式构成:一问“你知道长城有多长?”二问“你知道几经风雪霜?”三问“你要问长城在哪里?”答随问后。“她一头挑起大漠边关的冷月;一头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不仅勾勒出长城深入无限空间和时间的伟岸形象,而且映照出长城深入比时空更广阔的心灵世界的光辉形象,从而烘托出人民军队这个钢铁长城那顶天立地人民爱戴的英雄气概。

在阎肃的作品中,边关冷月下映照的,不仅有枕戈待旦的边关将士,还有他们背后那些默默奉献的家属们。

“清凉寂静的月色里,是谁在长空吹玉笛?一声声似断似续,一声声如丝如缕。拨动我心绪,揉进我惊讶,我知道那是你。我愿化身嫦娥,张开飞天羽翼。轻启广寒宫门,桂花美酒,衷情陪伴你;我愿邀来织女,铺开云锦霞衣,召集银河星斗,延伸鹊桥,为你歌一曲……”

2006年,阎肃到某航空兵部队采风,适逢部队夜航。他在无意中听一位飞行员家属说:“夜航你们看不见的,我能听见;你们看见的是天上的星星和地下的灯,可是我能听见他在九天之上呼啸长风的声音!”这句话让阎肃不禁心头一颤,一个“听”字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一首《谁在长空吹玉笛》随之流诸笔端。全词婉约亦兼有豪放,多用叠句而倍显厚重;古朴又近乎直白,化用词章而不露痕迹,将军人保家卫国的豪情与家属牵挂亲人的柔情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作为军人,我们备战但不好战,我们盘马弯弓、枕戈待旦,是为了国家的和平安宁,人民的幸福安康。

“当月亮升起的时候,你正在云中漫步,带着壮丽的承诺,带着神圣的托付。云中漫步,关注那宁静温馨的国土,云中漫步,把和平幸福嵌入白云深处……”这首《云中漫步》,既表现了空军飞行员守卫祖国长空安宁的庄严承诺,更倾注着对和平幸福的深深祝愿。

“枪林弹雨数十载,硝烟染得两鬓白。笑谈不提当年勇,豪放只抒今日爱。岁月沧桑人未老,依旧是烈火长风满胸怀。”如同阎肃这首《老将行》中所写,他本人也是一位始终盘马弯弓的空军老兵。(徐东亮)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生命时报”的所有作品,均为《生命时报》合法拥有 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