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入朝慰问深受震撼

“到前线去、到前线去!”20来岁的阎肃热血沸腾,一天到晚嚷着要上前线。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新中国在千疮百孔中刚刚复苏,战火再次燃烧到与朝鲜一江之隔的新生共和国。团工委青年艺术工作队要抽人随部队一道到朝鲜前线慰问。听到这个好消息,阎肃激动得立马主动请战。

1953年五次战役之后,虽然和谈结束,但零星轰炸还在继续,烈火一样的激情,伴着阎肃的战斗岁月。白天,阎肃来到部队战斗一线,了解各连队的英雄事迹;傍晚,他就现编现写现唱,表演给战士们看。那时候在战场上,他能编故事,说相声,又能唱,还能跳舞,扮演过侦察兵,也演过美国大兵。前线,敌机无休止地轰炸,缺水少粮,吃的只有炒面,没有蔬菜,每天连觉都睡不好。

祖国慰问团第一次慰问演出,气氛就把战场融化了,战士们热情似火。阎肃跳了一个《侦察兵》舞蹈,演美国兵。第一个节目的领唱和编写一般也是阎肃的任务,都是朝鲜的民歌。曲调是“嗷,嗨呀,……”“三班有个李晓明呀,打起仗来真勇敢啊,嗷,嗨呀,……”。他去先采访,收集好人好事,记下来,编成这么几句。大家一听就知道怎么回事了。这个很容易做到,调门很简单。走到哪编到哪,都有套路了,总是“中朝人民团结紧啊……”这么几句。虽然韩语发音不准,但朝鲜人能听懂。演出时,下面人山人海山呼海啸。

有一天,阎肃从一个阵地到另外一个阵地去演出,徒步翻过一座山时,他看得惊呆了,山冈上的墓碑一座连着一座,一片接着一片,漫过成片的山林,那是无数志愿军官兵在那场战争中用血肉垒起的最悲壮的“阵营”!一座座墓碑纵成列、横成排,坐北朝南顺着山势立起。每个碑石高二尺、宽尺余,上方涂刻着一颗红五星,标明着牺牲者的身份,所有的墓碑都朝着祖国的方向。阎肃在墓碑前站了好久,想起许多,一股悲壮的豪情久绕心头。想一想他们,自己还有什么不能付出、不可以付出的呢?

从朝鲜战场回来,阎肃原来所在的西南团工委青年艺术工作队归建西南军区青年文工团,列入部队建制,他终于穿上了梦寐以求的军装,并光荣加入了党组织。1955年,西南军区青年文工团撤销,他来到空政文工团。当时迈出的这一步,让他一直走到今天。

那时,空政文工团提出来每个人要“一专三会八能”。第二次赴朝鲜,空政文工团团长带队,到了金刚山,慰问陆军、高炮部队和朝鲜人民军,附带着连老百姓一起慰问。在朝鲜的每一天,闻到硝烟弥漫,直面战争残酷,随处可见炸毁的道路桥梁,坑道掩体。艰苦的坑道、炸断的桥梁、烧焦的掩体,触目惊心,心灵受到极大冲击。对于20多岁的阎肃来说,是很生动的教育。虽然没有生和死的威胁,但看到那么多烈士碑,没法无动于衷,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对后来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和启迪。阎肃说,与羊鸣合作的歌曲《天职》,“当我们呐喊着奔向战场,哪有那许多儿女情长……眼睛里飞舞的是雷、是火、是钢”,写得时候,脑子里全部都是抗美援朝的影象,还有上甘岭上得那棵树。搞创作,主要是要有感受,到朝鲜是对一生都有好处的一次体验。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生命时报”的所有作品,均为《生命时报》合法拥有 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