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闭关18天,《江姐》问世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在新中国几代人的眼里,没有哪个歌剧比《江姐》更熟悉,没有哪首曲目能比《红梅赞》更流行。

1962年,我们国家刚刚经历了3年困难时期,许多人困惑:新中国该往哪里去?共产党、社会主义好不好?处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阎肃想,能不能搞一个正面的、有力量的、有反响的戏,反映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忠贞气节,为我们党提一提气,为人民鼓一鼓劲。当时,小说《红岩》在社会上反响很大,视死如归的江姐,智勇双全的许云峰,百发百中的双枪老太婆等栩栩如生的鲜活英雄形象,给新中国的文艺事业注入生机活力,激荡起人们无限爱国情怀。

那时,阎肃刚刚创作完成独幕歌剧《刘四姐》,拿着稿费,和几个同事们到北京东来顺吃涮羊肉。酒过三巡,众人把目光转向阎肃:“咱今儿‘吃’完了‘刘四姐’,明儿呢?”阎肃被同伴一语逗乐:“我刚看过《红岩》,里面有个‘江姐’,排出来一定很有教育意义。”

阎肃想到了他早年随家逃往重庆的流亡生活。在那里,他参加学生运动、闹学潮,与地下党组织的英雄们搞土改、清匪反霸,还去过歌乐山的“中美合作所”。他熟悉重庆的革命斗争历史、乡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国民党的残暴统治、地下党员的英勇斗争坚定了他创作的意愿。

阎肃越想越对劲,收拾起小说《红岩》,登上了去锦州妻子老家探亲的火车。在不足9平方米的小屋里,开始了创作之旅。他在愤怒中思索,在思索中前行,反动派烧杀抢掠的记忆在头脑中似电影一样一遍遍回放,家人的颠沛流离,敌人的残忍凶暴,共产党人的忠贞不移,一幕幕、一场场,满腔仇恨和无限崇敬撞击心头。闭门18天后,《江姐》初稿完成。朝天门码头、华蓥山上、集中营里等等一幕幕场景,人物形象丰满丰富,情节感人动人。

剧本初稿呈送时任空军司令刘亚楼,当即指示:“精雕细刻,一定要打响!”

为了使《江姐》更加贴近实际,阎肃怀揣剧本和战友们两下江南,三进川东,走访了川东许多活着的地下党员和脱险的革命志士,采访小说《红岩》作者罗广斌和杨益言,与江姐原型江竹筠烈士的20多位亲属和战友谈得声泪俱下,一起到重庆渣滓洞体验生活,感受共产党人为了信仰不惜牺牲的坚贞与崇高。他看到了行刑室内国民党特务折磨革命者的各种惨无人道的刑具,想起尖利的竹签一根一根钉进江姐10根手指时的惨烈……他胸口像是燃着了火一样地难受,夜里经常在一个又一个噩梦中惊醒,那种刻入骨髓、融入情感的生活体验,都融入了《江姐》的创作。

“几度墨汁干,木凳欲坐穿。望水想川江,梦里登红岩。”经过两年精磨锤炼,对剧本和曲谱从头到尾整整修改了几十次,反复排练修改,最后连食堂的大师傅,听着排练厅传来的歌声,一边和面一边哼唱一边感动得流下眼泪。1964年9月,歌剧《江姐》一经问世,在全国公演后引起巨大反响一年间演出286场,数百家文艺团体同时上演。10月13日晚,毛泽东在周恩来、朱德、董必武、贺龙、陈毅等陪同下,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观看了歌剧《江姐》。毛泽东看得很专注,这也是毛主席看过的唯一一部歌剧,第二天他便接见了剧组的同志们。年底,剧组准备去南方演出,毛泽东再次鼓励:“我看,你们可以走遍全国,到处演,去教育人民嘛!”

优美跌宕的旋律、饱含深情的歌声、生动逼真的舞美、气势恢宏的交响乐,《江姐》艺术地谱写了“中国歌剧史上最经典的革命浪漫主义英雄史诗”。

像呵护孩子一样,阎肃毕生呵护着歌剧《江姐》,培育她枝繁叶茂。人们都说,阎肃塑造了江姐,更是江姐注解了阎肃,她艺术地展现了阎肃一生对党的满腔赤诚。

“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绣呀绣红旗……”《红梅赞》、《绣红旗》、《春蚕到死丝不尽》、《五洲人民齐欢笑》……歌剧《江姐》中的这些经典唱段被几代人不断吟咏传唱、流传至今,同时,以江姐为题材的话剧、电影、舞蹈、京剧等也在不断涌现。《江姐》产生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一部歌剧所能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和心灵震撼,以江姐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共产党人所展现的红岩精神,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生命时报”的所有作品,均为《生命时报》合法拥有 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