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江姐》音乐被“枪毙”

阎肃创作完《江姐》后,把稿子带回北京,音乐创作的重任便落到了羊鸣、姜春阳、金沙的身上。羊鸣统管音乐总体规划和设计,并负责写江姐和沈养斋的唱腔;姜春阳重点写甫志高和第二场的唱腔;金砂是四川铜梁人,1940年考入国立音乐学院,熟悉四川风情和民间曲调,便将具有四川特色的人物、场次中音乐和唱腔都交给了他。三位音乐大师使出了浑身解数,不分白天黑夜连轴转,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创作之中。

曲子写完了,剧本该露面了。文工团召开了《江姐》第一稿剧本审查会,陆友主持会议,由阎肃念剧本,羊鸣、姜春阳、金沙三人唱。三个作曲的唱得也挺得意,摇头晃脑的,还带着表情和手式,自我感觉良好。没想到……没想到几位领导光摇头,不点头,都不太满意。

这几位领导可都有来头。政委陆友是延安鲁艺音乐系第二期学员,他的系主任是大名鼎鼎的吕骥。团长黄河是歌剧《董存瑞》作曲者之一,副团长牛畅是歌剧《王贵与李香香》作曲者之一,副团长刘敬贤是歌剧《王秀鸾》作曲者之一。他们在音乐方面都是专家,认为既不像川剧也不像民歌,全部否定。会议结束时,陆友作了一个结论:“剧本还要修改、这一稿的音乐全部作废!太肤浅,不行,一个音符都不要!推倒重来,重新生火,重新另写!”一瓢凉水从头浇到脚,几位作者都不吭声,蔫了。阎肃写的剧本基本上站住了,可以慢慢修改。音乐却被来了个全盘否定。歌剧是要唱的,如果不唱,光照剧本念,那就叫话剧了。歌剧团岂不成了话剧团。搞音乐的着急了,三位音乐家骤然感到压力倍增,心急如焚。

经过反思后,羊鸣意识到,要搞好歌剧《江姐》的音乐创作,使歌剧《江姐》得到更多观众的认可,必须到各地采访学习,向地方戏学习,向民间学习。于是,振作精神到全国各地去采风,一去就是半年。他们博采众家之长,先后到浙江、上海、河北等地,并3次入川,学习了京剧、河北梆子、川剧、越剧、沪剧、婺剧、评剧等剧种和四川清音、四川扬琴、金钱板、杭州滩簧等民间说唱音乐。除了搜集音乐素材,还学习民间乐器的使用、乐队的组成,充实创作思路。在创作过程中,他们把民族风格、民族语言的抑扬顿挫和表现乡土风情的韵律结合起来,融合自己的音乐素养,多次推敲、反复琢磨,不厌其烦地修改,最终圆满完成了歌剧《江姐》的音乐创作任务,后来,被文艺界称为“民族音乐的瑰宝”。

回忆起《红梅赞》音乐的创作过程,羊鸣说:“因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主题歌,我们先后写了八个不同版本,最后一稿出来,都怕不能被传唱,改了二十多遍仍很担心,不知道这样写到底行不行。但定稿不久,空政文工团原驻地——灯市口同福夹道大院里,演员唱、孩子唱,连食堂的大师傅也边和面边唱‘红岩上红梅开……’,我们心里就有了底,这首歌肯定能流行!”

歌剧《江姐》的唱段中,除了《红梅赞》,还有《绣红旗》的旋律被广泛传唱,金砂用细腻深沉的笔调,写出了这首如掏自肺腑的内心独白般歌曲的初稿。前后经历了两年多,剧本四次更改,音乐反复加工。直到公演,掀起了一股“红梅热”。一曲《红梅赞》传唱50多年,经久不衰,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这无疑与当时音乐上的精益求精分不开。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生命时报”的所有作品,均为《生命时报》合法拥有 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