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爱晚工程2014版纳论坛”高端对话

5月16日,爱晚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生命时报社联合主办的“中国社会化养老•爱晚工程2014版纳论坛”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召开。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养老服务行业的代表及主流媒体两百余人,围绕“中国社会化养老”主题,从全球老龄化的现实危机入手,以全国社会化养老服务民生项目爱晚工程为范本,从生命科学助力养老服务、养老产业提升区域经济的角度,全方位、多层面、大规模、国际视角地就中国社会化养老展开了精彩的研讨,为应对“银色浪潮”冲击出谋划策。

迎战“银色浪潮”的冲击 探索中国特色养老模式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爱晚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周铁农(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爱晚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刘江代表周铁农副委员长宣读寄语)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世界老龄化问题的普遍性,但也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论坛的举行,进一步加强有关养老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并为社会各界养老产业的合作与交流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让经验与信息资源实现共享,共同提高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能力。

爱晚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尚德品高,目标远大,希望我们继续稳步、健康、可持续发展,勇于创新,联合多方面的社会力量,继续积极探索出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养老模式。

老龄化是挑战,更是机遇

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原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

养老事业是我国当前经济转型中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亿,10年后将超过3亿,养老事业关系到这两三亿人的生活是否健康、稳定和幸福。

老龄化是一个挑战,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是经济转型发展服务产业、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我们要把养老事业做好,为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为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共同努力。

关心养老就是关心自己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人民日报社前副社长何崇元

作为当今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仅用了不到20年时间,就从“少年中国”走到了“银发中国”。养老问题已经变成了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全局性的社会问题,关乎社会稳定繁荣,影响未来经济发展。关注养老、关爱老人,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努力。

小时候,长辈说人都会老的,因此关爱老人就是关爱我们的父辈,关心养老就是关心我们自己。在此,我以一位老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呼吁媒体多关心老人,多关注养老问题,多宣传养老产业,多为养老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尽心出力。

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

卫生部原副部长、清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曹泽毅

老年人有很多问题值得关注,比如社会问题、家庭生活等。研究发现,失去老伴的鳏寡老人,死亡率比有老伴的高10倍以上。所以,孤独的老人应得到特别的关照。全社会都要多为老年人考虑,从他们的业余生活、发挥余热、穿着打扮等方方面面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据医学统计,人的寿命应该是活到130岁,但现在远远没有达到。如果按照一生的寿命是130岁来说,70岁前就算是青年或者中青年,70~100岁才算是青老年或中老年,100岁以上才真正算老年。按照这个说法,我们绝大多数人还算中青年或青老年。所以,我们还有很长的时间要生活,我们应更好地关注自身健康,活得长久,活得精彩。

“爱晚”是粒精神的种子

云南省政协原常务副主席、云南省政府督导组组长孟继尧

有一个梦叫中国梦,有一份情是爱晚情。党中央国务院将老有所养精神和社会化养老服务纳入“十二五”规划的发展战略,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充分体现出党和国家对养老这一民生工程的高度重视。爱晚工程的实施,是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的创新举措。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爱晚工程如同一粒精神的种子播撒在沃土之上,正在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全球老龄化的“危”与“机” 2亿人还游离在养老保险之外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党委书记皮德海

根据去年的统计公报披露,截至去年年底,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的人数已经纳入8.19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约79.7%。这说明,我国的养老保险计划已是覆盖人数最多、最大的养老保险计划。

此外,要正视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还有2亿多人游离于养老保险制度之外,离人群全覆盖还有很大距离;2.中断缴纳养老金的人数在逐年增加;3.近几年刚刚开展的城乡居民月人均养老金,平均只有82元,这是不能保证基本生活的;4.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还不高,难以在省间调拨,如果按省来计算,去年有19个省的基金收不抵支,收支缺口合计达到了1702亿。

失能、空巢老人增长快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爱晚工程领导小组成员阎青春

现阶段,随着老龄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的老龄化又呈现出以下四个新特点:

1.老年人口增长大幅度提升。有数据显示,2004年底,我国老年人口为1.43亿,2010年达到1.77亿,2013年超过2亿,按这种速度,2054年将达到峰值4.87亿。2.高龄化凸显。高龄是指80岁以上的老人,目前这部分人已达到2400万,预计到2050年,高龄老人将超过1个亿。3.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急剧增多。2000~2010年城镇空巢老人比例由42%上升到54%,农村由37.9%升到45.6%;65岁以上独居、空巢老人数量,将由目前的5000万增加到2050年的近2亿。4.老人失能比例大幅度上升。目前我国老年失能人口已经达到3750万,预计到2015年将超过4000万。

老龄化面临四大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老年学学会副会长杜鹏

首先,目前我们国家的保障水平仍然较低,特别是农村地区。因此,需要在继续提高保障水平的同时,缩小城乡之间、城区之间和不同年龄老人之间的差距。

其次,社会养老服务应规范化、法制化和体系化。政府在制定服务标准、服务商准入机制、监督机制方面需要进一步细化,促进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再次,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特别是在养老事业规划和政策制定过程中,要更好地发挥老年人的作用,只有让老人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才能使他们的迫切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最后,全社会要转变对老年人的陈旧看法。老人不是被动接受帮助的群体,老人的志愿服务能力和在家庭的重要作用,应该得到承认和重视。

亟需完善的照护体系

国务院参事、民政部全国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魏津生

积极老化是指什么?我认为首先承认老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实现积极老化,是要懂得老化虽不可避免,却能延缓。这除了需要个人、家庭的配合,更需要社会的支持,其突出表现为建立一个完善的老年照护体系。

目前,代表老年照护发展趋向的照护方式是养老社区和智慧养老。养老社区集机构养老和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优势于一体,能提供连续性多领域的老年照护。智慧养老的标志是远程的医疗照顾、服务型的机器人和还有智慧住宅。这些服务能实时监测和应对老人的健康和安全风险。照护便利度提高了,老人依赖度也会提高,所以,照护同时要提倡老年人的自理,在各种自动化系统中加入手动功能。

为老人设计一个“家”

悉尼科技大学建筑设计学院教授和医院建筑设计与规划研究院(GHAAP)院长、福布斯协会国际公司常务董事伊恩•福布斯

在澳洲,养老院设施都是仿照家庭环境布置的,所有设施、设计创造出的都是“家”的感觉,而非养老“机构”。

我认为,以下一些经验可供中国养老事业借鉴。1.为贫穷、无家庭支持的老人提供支持性资助;2.建设之前,先考虑哪些区域、哪些护理是必需的;3.鼓励私立机构提供退休老年公寓和护理支持;4.能够为上年纪的独居老人(非痴呆)提供家庭服务;5.养老设施的设计需要一个特别的方案,而不是一个“医院”。

打造中国的养老示范工程

爱晚工程领导小组成员、爱晚集团总裁孙继惠

爱晚工程于2008年1月23号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启动,成为我国养老产业的重大民生工程、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养老产业的领军企业,爱晚将始终坚持以满足老年人实际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为己任,积极全面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社区机构为支撑,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举社会之力,将爱晚工程打造成为中国社会化养老的示范工程。

社会化养老要实现“四化”

北京吉利大学健康产业学院院长、爱晚集团副总裁乌丹星

首先,养老是一个长周期产业,投资大概需要10~20年,从顶层设计上首先要解决融资的问题,所以投资主体必须多元化,养老产业发展才有后劲。其次,过去养老机构都是政府办,主要解决三无老人养老问题。现在市场格局变化,企业办的营利性机构主要解决中高端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所以,服务的对象也应该更加社会化。再次,我们常说“9073”,指居家养老90%,社区养老7%,机构养老3%。但这3%的机构养老空间有多大,定位是什么,一直是产业中的一个困惑。因此,养老的服务形式应当多样化。最后,养老从一个项目开始,需要策划师、规划师、设计师、建筑师、工程监理和项目评估师。到了项目运营阶段,还需要院长,需要专业的社工师、监护师、养护师,需要老年专科医生、专科护士、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营养师等。可目前,我们只有养老护理员,其余都缺失。所以,服务队伍急需专业化。

生命科学助力社会化养老 最缺养老护理员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心血管分会主任委员李小鹰

中国养老服务业能否成功,我认为,重点不在于盖房子,而在于人才队伍够不够,现在的问题是人才严重短缺。 比如,养老护理员能解决居家养老照护的难题,但我国短缺到什么地步呢?按照全国3600万~37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算,我国需要1000万养老护理员,但2010年我调查时,中国养老院里的护理人员才23万。我在昆明做的调查发现,真正经过培训、拿到养老护理员证的仅1000人。

要解决养老护理员短缺问题,我认为,第一,要更新养老护理员规范,第二,要加大政府投入,第三,要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第四,要建立一个机构,组织他们在培训完成后更好为老人服务。

延长老人健康生命周期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副会长、中国女医师协会副会长王捍峰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老年人不再满足于物质生活,精神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运动健身、医疗保健、养生康复、延年益寿等健康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发展老年保健事业,可以增进老年人身体健康、延长老年人的生命预期,这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轻养老压力。庞大的老年人群,如果身体状况出现大问题,将造成很可怕的压力。按照“疾病压缩理论”,发展老年保健事业,对老年人开展健康教育,能延长老年人的健康生命周期,缩短带病生命周期,提高生命和生活质量。

提供更多心理卫生服务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临床研究室副主任、中国老年学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华丽

情绪、认知问题是老人最常见的两大心理问题。情绪方面,中科院组织的29个城市调查发现,约有40%的老年人有抑郁情绪,全国老年期抑郁症检出率高达22%。老人的认知问题方面,大家最熟悉的疾病就是认知功能障碍,也就是常说的痴呆。但在痴呆前,还有一个状态叫MCI(轻度认知障碍)。2000 ~2012年,全国55岁及以上社区人群MCI检出率约为14.2%,痴呆检出率约为4.4%。这说明老年人认知问题非常普遍。

2012 ~2014年,我们在全国7个城市进行的社区老人心理服务需求调研发现,约有20%的老人表示需要心理服务,这个比例相当大。医院心理门诊能看过来的病人有限,我们希望能把更多的工作延伸下去。很多社区设有心理卫生服务站,但缺少专项经费和专业队伍,能提供的心理卫生服务有限,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养老产业提升区域发展 规范标准,切忌盲动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副会长兼专家委员会主任张恺悌

这几年,为应对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标准化工作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效。我们的标准化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基础研究逐渐加强,标准制定工作也步入正轨。

现在我最关注也最担心的,就是养老服务业非常火,进入最佳战略机遇期的同时还有“冰”的一面,需要冷思考。养老服务业一定要把基础做好,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标准化。重视。形势很好,但切忌盲动、躁动,尤其不能搅局。要规划好标准,一要正确研究判断,二要整合资源。

社会化养老三大战略

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老龄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曾毅

一是尽快实施普遍二孩软着陆,即普通家庭也可生二胎。所谓“软着陆”,可以因地制宜,为了防止生育危机,在那些很多人想生二孩的地区,可以让年长的先生,年轻的后生。而在晚育少育者较多的城市,则可以一步到位实施普遍二孩政策。二是逐步提高平均退休年龄。如果退休年龄不变,未来的养老金缺口率会非常严重。三是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这是在构筑新的“万里长城”,一是农村老龄化比城镇更严重,需要保险覆盖;二是能让年轻人缴纳保险,增加保险基金,应对超支。

政府对养老要多补贴

中国保险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何文炯

要提高养老能力,我提出几点建议:首先,加强规划和政策统筹。现在,政府各部门意见不一致,缺乏统筹,高度散乱;其次,健全资金投入保障机制。这包括政府直接购买养老服务和通过政策支持民间力量参与两方面;再次,实施促进老龄产业发展的政策,放开市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最后,要制定实施养老服务业的行业规范,政府只做监管工作,不要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旅游和养老协同发展

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文淑琼

康体养老是云南省将要重点发展的领域,我们将围绕5个方面抓好养老、养生的旅游工作:一是围绕地产开发打造康体养生产品,按照公建民营建设的发展思路,政府放手一些工作,交给企业、交给民办,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和民营资本参与养老项目的开发建设。二是围绕酒店建设打造康体养老产品。通过入驻养老元素,完善养老设施,建设一批起点低、风险小、回报产权式的酒店。三是围绕景区建设打造康体建设。利用美丽的自然风光,完备的旅游设施,完善老人特别是残疾老人的特殊需求,让老年人有度假、观光的好场所。四是围绕社区建设打造养老产品。依托全省旅游小镇、旅游综合体的建设,完善社区的医疗、服务等,让老年人老有所养。五是围绕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康体养老。老年人喜欢安静,在特色村、古村古镇的建设等方面,为老年人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服务,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

破解中国养老困局

中国老龄化现状严峻,但与之相适应的养老设施、制度、服务等还没有跟上,现有的软硬件条件十分有限。面对这样的困局,我们该如何破解,中国养老的出路在哪里?论坛上,几位专家就此展开高峰对话。

《生命时报》:在养老方面,住房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听说王教授近期参与了一个关于老年人住房需求的研究,请您跟大家分享一下中国人口老龄化对住房需求的影响?

美国杜克大学人口健康与老龄研究中心资深研究科学家王正联:前不久,我们承办了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一个科研项目,以河北省为例,对家庭住房需求进行预测。从结果来看,河北省、乃至全国,对住房的需求都是一路上升的。虽然到2030年,我国人口可能出现拐点,人口数量下降,但对住房的需求不会减少,尤其老年人对住房的需求会明显增加。从预测来看,2010年65岁以上老人对住房的需求相对增长量是378万,到2030年,这个需求增长量可能增加到742万。从这点可以看到,老龄人口对住房需求隐含着巨大的市场,这对各级政府、开发商来说,也是一个巨大挑战,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建立更多适合老年人居住的住房和社区。

《生命时报》:中国养老现在面临种种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是有所缓解,还是愈演愈烈?您认为延迟退休对于缓解养老困局的作用有多大?以房养老政策行不行得通?

原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老龄健康与家庭研究中心副主任陆杰华:目前,中国式的养老困局不仅是经济方面的,也是文化、价值观方面的,同时还是社会民生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从这个角度来讲,一方面,我们应该着手去解决现在面临的比较急迫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未来,包括70后、80后的养老问题怎么解决。这就和今天的主题密切相关———社会化的养老,就是要靠政府、靠市场、靠各个社会组织。

老龄化快速发展,到2020年以后,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这一部分人进入老龄,带来的问题将非常严重,所以推迟退休是有必要的。不过一定要实行渐进的设计,从顶层进行。

以房养老比较有争议,也是比较敏感的话题。从现在来看,老年人是不太接受的。我们希望以房养老能够做一些试点,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在改变,通过试点去探索经验,也是一种创新。

《生命时报》:德国在社会养老资源配置方面也存在过捉衿见肘的情况,但现在他们发展得非常好,有什么成功经验可以一起分享?

德欧华联有限公司创办人、德国工商企业联合会主席威格:针对中国养老产业如何破局的问题,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德国的模式,我们称之为“养老2.0”,也就是政府提供养老设施,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社会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从中获得一定的利润回报。这个政府和企业双赢的模式,还基于德国的经济基础以及各项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智能技术、高科技的发展,它所带来的种种技术和设备,使得老年人可以更方便、自由的移动,可以吃得更营养健康。

《生命时报》:说到养老上层建筑,得先谈一下医疗,作为老年医学的领军人物,请李老师谈谈中国的老年医学这些年取得了怎样的成绩?与国外相比较,我们还有哪些差距?

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科原主任、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健康医学研究会心血管分会主任委员李小鹰:从解放到现在,中国老年医学有很大的发展:第一,队伍的建立。我们现在老年学的专家队伍、老年学的护理队伍都是解放以后培养起来的。第二,研究生的培养制度也建立了。第三,我们为国家提供老龄化数据库。第四,老年媒体方面,包括杂志、报纸、电视节目等等,都已经有了完整体系。第五,我们的交流途径也越来越多了。

但与外国相比,我们老年医学的差距还是很大。第一,学科建设。老年医学在中国还没有确立,没有资质,没有评估,没有准入,这个我们正在申请。第二就是医疗机构,老年医疗机构严重缺乏。第三,人才培养体系,这跟国外的差距还很大,包括老年方面的护士、社工、心理师,整个培训体系都还没有建立起来。而且,我们医养分离,已有人才发挥的作用也不够。

《生命时报》:我们常提到一句话,就是上医治未病,这就离不开有效的健康管理,它在当今中国社会化养老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卫学院教授、北京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常务理事钮文异:养老既然离不开健康,我们就要对它进行科学地管理。其实,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涉及到一个团队对老人整体的呵护,这包括护理、康复、心理等等。这个团队里边我们还应该加入一个成员,就是健康管理师。而且,后边还需要一个健康管理机构。目前,这种健康管理机构市场需求量很大,发展也非常迅猛,已经从开始的几家到现在的几千家了。

健康管理的本质是科学地来评估健康的危险因素,然后科学地进行干预。目前在社会化养老这个问题上,无论是专业性的养老机构,还是居家养老,都需要健康指导,因此在这方面,健康管理可以提供相关的人员培训,既包括管理人员,也包括具体的服务人员。总之,健康管理的介入,可以使我们社会化养老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为老人服务。

《生命时报》:刚才几位专家分别谈到了医学技术和科学管理,老年人除了经济和健康外,在文化心理层面上也有很多需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老年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寿星基金管委会副主任王峰:我想概括两句话:第一句话是中国老年人的长寿者越来越多;第二句话是中国老年人的需求越来越广。先说长寿,中国现在百岁老人有5.4万人,跟6年前相比增加了60%左右,这个现状是近些年备受关注的。再说需求,老年人的需求主要有三种转变。第一个是从物质需求转向物质与精神同步追求的层面。过去老年人见面打招呼,一般都是“吃饭了吗”,现在是“上哪儿玩去”,已经提升了追求的层次。第二个是养老服务业,我觉得养老可以提,但最好用“享老”,享受幸福的老年生活,新时期的老年人更希望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第三个转变是老年人的文化追求方面。从过去不接受一些新鲜的事物,到现在主动学习,积极参与。▲

当我们老去时

陆杰华:人家说,“养儿子,等于建了个建设银行,养女儿等于建了个招商银行”。我认为,保证好自己的健康,是最大的养老投资。

王峰:我期望中的晚年很精彩,可以概括为三部曲:70岁之前工作,70~90岁遍游世界,90岁后进养老机构。

李小鹰:我会和老伴选择好的养老院,跟亲戚好友住在一起。我很喜欢给人看病,所以将来还会到养老院的卫生所帮忙。

威格:老年人不应该只待在同一个地方。我老了后要到各个地方旅游,所以,希望中国老年人将来也可以到国外走走。

钮文异:人不是因为老才变得动作缓慢,而是因为慢才变老,所以我特别强调锻炼。另外,还要助人为乐,自己快乐。

王正联:我的目标是一定要老有所为,就是活到老,工作到老。我在美国看到一个新闻,一名百岁老人依然在工作。所以我的心愿就是要永远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