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80%新冠病例源于10%的感染者!做好3件事,阻断「超级传播」

缅甸一名新冠病毒感染者参加宗教活动,导致80例以上的确诊病例;加纳一家鱼类加工厂,发生了一名工人传染533人的聚集性感染事件;新加坡一名外来务工人员,引发近800例感染病例;俄罗斯一感染者参加一场葬礼后,感染了151名居民……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超级传播事件不断出现,成为病毒快速扩散的“助推器”,也引起了各国的关注和重视。

《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权威专家分析可导致超级传播的因素,并给出应对措施。

受访专家

武汉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 杨占秋

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周 荣

本文作者 | 生命时报记者 任琳贤

本文编辑 | 张芳

病毒感染者在传染性上存在较大差异

有关超级传播者的报道,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一位名叫玛丽的厨师,在感染伤寒杆菌后未做任何卫生防护,照常为多个家庭服务,最终导致51人患上伤寒。

该事件被披露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刊载一篇研究指出,多数传染病都遵循“20/80”原则,即20%的感染者导致80%的疫情传播。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简称非典)、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等传染病的传播,也都被证明符合这一规律。

非典疫情期间,世界卫生组织把传染了10人以上的患者称为超级传播者,他们为数不多,却是疫情蔓延的主要传播媒介。

不久前,知名学术期刊《科学》《自然》均发表论文谈到了此次新冠疫情中存在的超级传播现象。《自然》载文称,基本传染数(R0,即一名病毒感染者平均可以传染的人数)的估值,可能掩盖了个体在传染性上存在的较大差异。

英国伦敦大学卫生和热带医学院与艾伦·图林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分析发现,新冠病毒传播过程中,“个体存在高度差异”。通过疫情数学模型对所有二次传播病例进行评估,结果显示,80%的病患是被少数感染者(10%)传染的。大多数感染者并未导致疫情蔓延,因此控制好“超级传播”事件就能大大减少实际感染人数。

发表在《科学》上的文章认为,部分新冠患者会感染许多人,有些则没有造成任何传播。研究中,科学家使用分散因子(k)的值来描述疾病的聚集程度,k值越低,少数人的传播作用就越大。

《自然》刊文估计,1918年的流感疫情中,病毒k值约为1;SARS病毒的k值为0.16;2012年的MERS病毒k值约为0.25;而最近研究表明,新冠病毒k值为0.1。换言之,新冠病毒比其他病毒造成的聚集效应更明显,更易攻击密集人群,并引发超级传播事件。

哪些因素导致超级传播

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周荣表示,目前已有的证据显示,新冠病毒的传染性明显强于SARS病毒和MERS病毒。但武汉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杨占秋认为,新冠病毒的超级传播问题受到更多关注,与其致病性较强、死亡率较高有很大关系。其实,就传播范围而言,流感病毒的传播面更广。

数据显示,2019年1月,我国流行性感冒报告发病数超60万例,死亡143人;新冠疫情在我国持续近半年,截至5月31日,感染病例不到8.5万例,死亡4634人。

超级传播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复杂现象,除了与病毒传染性有关,还受到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科学》报道称,以下四方面因素可能是导致新冠病毒出现超级传播现象的重要原因。

01丨病毒传播方式

牛津大学克里斯托夫·弗雷泽教授认为,新冠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但偶尔会出现气溶胶传播现象,体积更细小的气溶胶可悬浮在空气中,停留更长时间,加大感染多人的风险。

02丨感染者行为差异

有些人说话时呼出的微粒会比其他人多;相比说话,唱歌时更容易从口中喷溅大量微粒。

日本一项研究认为,说不同语言时,喷溅飞沫的量会有不同;研究人员针对韩国一个在健身课引起的聚集性感染案例进行分析发现,重、深、急促的呼吸和喊叫是出现超级传播的条件之一。另外,社交活动过多或洗手频率减少,都会使病毒更易传播。

03丨传播环境

封闭空间中的病毒传播风险比户外空间高得多。日本一项研究发现,室内感染风险几乎是室外感染的19倍。医院、养老院、大型宿舍、食品加工厂和食品市场都与聚集性传播关系密切。

04丨传播时间

证据表明,新冠病毒在患者发病早期感染力最强,如感染者此时进入高风险环境可能引发超级传播事件。

杨占秋解释说,通常感染病毒3天左右,新冠感染者体内会有大量病毒产生,进入排毒高峰期;大约一周后,体内逐渐产生抗体,排毒量也会相应减弱。由于新冠感染者的潜伏期长达14天,且早期不一定表现出明显症状,极易在尚未发觉“中招”时与他人密切接触,形成超级传播。相较而言,感染SARS病毒后一两天就可能出现症状,更利于防范传播。

杨占秋补充说,病毒在传播过程中会因宿主不同而发生变异,一旦其在感染者体内的适应性增强,就可能大量增殖,令该患者具有比其他感染者更高的传播能力。“患者的个人体质,如免疫力、对病原体的天然易感性等,也可能影响到体内病毒的传播能力。”周荣说。

严格隔离是应对之法

杨占秋说,尽早发现、确认超级传播者,并对其活动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无疑是阻断疫情扩散、降低损失的有效措施。若能掌握超级传播者身上病毒的基因序列、传染特征等,也能帮助我们准确认识病毒,更利于寻找控制病毒传播的有效方法。

不过,寻找超级传播者的实际操作困难重重。周荣表示,由于超级传播现象受多因素影响,每一名新冠感染者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成为超级传播者,做到及时、准确认定很难。更重要的工作是,我们需要尽可能了解病毒感染者曾经去过哪里、干了什么。

杨占秋解释说,新冠病毒的潜伏期较长,再加上无症状感染者,超级传播通常在人们还没意识到患病之前就发生了,令人防不胜防,人人均检也不现实。在现有条件下,针对可能出现的超级传播现象,我们只能做出一些有限防范。

加强封闭空间和拥挤环境的管理

《科学》期刊总结提醒,游轮、疗养院、肉类加工厂、餐馆、医院和监狱等都可能存在封闭或拥挤空间,属于高风险环境,需要严格管控消毒。身处室内时,应减少剧烈运动、唱歌等活动。

此外,世界卫生组织提醒,大型集会易导致超级传播事件,各国都必须警惕。

关注潜在超级传播风险人群的检测

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流行病学教授班尼特表示,为防范可能悄然而至的病毒传播,重要举措之一是检测那些因自身工作需要可能成为超级传播者的人员,比如快递员、配送员、公交或出租司机、超市员工等均应成为重点检测对象。

人人自律,人人都是防线

杨占秋表示,防止超级传播最有效的应对之法还是早期实行严格的隔离措施,这也是我国抗击新冠疫情的重要经验之一。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国家层面强有力的隔离措施,还需要民众自律,比如疫情期间自觉避免聚集,尽可能不去疫情高风险地区活动,有新冠肺炎患者接触史或高风险地区接触史的,主动进行自我隔离,避开与家人、朋友等的亲密接触。▲

本期编辑:邓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