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各行各业都有心病

受访专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应用中心测评主管 肖震宇

本报记者 张筱悦

不同职业有着不同烦恼,前不久发布的“心理健康蓝皮书”就对不同职业人群的心理状态进行了分析。本报邀请“蓝皮书”编委成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应用中心测评主管肖震宇为大家解读。

科技工作者:最怕科研没进展。这一人群整体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体为“轻度问题”广泛存在,“中度问题”占比小于普通人群。肖振宇介绍,科研人员的心理状态普遍较好是因为他们的工作自主性比较高,不用每天打卡上下班,工作时间也较为灵活,更看重工作结果而非工作形式。他们的压力主要来源于科研能否取得新的进展,如果科研项目长期没有突破,发展就会进入瓶颈期而引发负面情绪。

医护人员:工作负荷大。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我国普通成年人平均水平要低,其中焦虑、偏执、抑郁、强迫等问题较为突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目前医护人员缺口较大,导致工作繁重、负荷大,以致身心疲惫。再加上如今医患关系并不十分和谐,医生的心理负担较重,需要顾虑的事情比较多,因此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此外,有些医生会有一些“职业病”,例如可能有些洁癖,所以生活中会出现强迫、偏执的情况如反复洗手,总觉得到处是细菌、不卫生等。

教师:学生越小,心越累。从大学老师到小学老师,心理健康指数递减。肖震宇分析,大学老师在教学时相对轻松一些,基本上不需要对学生的个人情况操心;中小学老师是最累的,因为他们的工作还涉及到孩子的人身安全、生活问题,孩子越小,老师需要操心的地方越多,孩子如果在学校出现问题,校长老师都是第一责任人,故心理压力较大。但幼师心理健康水平缓慢上升,这可能是因为公办幼儿园的老师都有正式编制,也有固定的薪资保障和相应的休假制度,心理状态会好一些。民办幼儿园的老师压力虽然比较大,可人员的流动率也高。肖震宇说:“由于没有编制的束缚,不少幼师一旦觉得太累,或者待遇不好就辞职了,不会长期积压而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银行职员:最怕出错。银行职员的心理状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超过1/3的人有中度以上抑郁倾向,超过1/5中重度,重度的多于1/10,一半以上的员工存在焦虑心理。基层银行员工的压力大,主要源于房贷、信用卡发放、揽储等任务考核,而且工作时间较长,下班后还要接受培训。此外,银行员工要额外谨慎,生怕出错,如果在数钱时出了一点小错,可能要全部重来,这就导致他们常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精神压力大。再加上银行之间、员工之间,竞争十分激烈,人际关系也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IT工作者:担心被淘汰。IT工作者在身心健康方面呈现“高压力、高焦虑、高幸福、低抑郁、低倦怠”的状态。肖震宇告诉记者,IT行业是个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大,市场较好,所以IT从业员自我认同感强,幸福感水平比较高。再加上他们的工作热情比其他行业更高一些,很容易投入其中,即使工作繁忙也不觉得疲惫。但此行业技术发展的速度很快,稍微停滞一下就容易被竞争对手超过,所以压力、焦虑也很普遍。

工人(含农民工):生活圈封闭。工人的心理状况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些年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建筑业农民工,尤其是30岁以下者健康状态呈下降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建筑工人的生活圈较为封闭,每天住在工棚里,一大早就开工,很晚才回去休息,一天几乎没有什么机会与外界接触。再加上施工期间存在很多危险因素,不少人因为人身安全问题而焦虑。对于年轻的30岁以下农民工,他们可能不甘于做这种埋头苦干、看似没什么发展的工作,内心有着较高的心理期待,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不过,目前工人的心理状态有所好转,主要是因为“用工荒”,工人的福利待遇普遍提高了,社会对他们的关注也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