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自体小肠移植救了花季女孩

本报特约记者 韩冬野

“没有胃口,吃不下饭。”这是20岁的梓婷(化名)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就诊时自诉的唯一症状。而当肝胆胰外科主任医师石军拿起她的影像片子,却吃了一惊。“肿瘤位于胰腺头部,向上沿着肝十二指肠韧带直达肝门、向下蔓延到小肠/结肠系膜根部,大小不等的囊实性肿块呈串珠样融合成块,而且网膜也有散在肿块。”这也正是梓婷在当地无法手术治疗的原因。

肿瘤复发悄然疯长

说起梓婷生病,母亲王女士一下子追忆到15年前。“5岁的时候,就摸到孩子右腹部鼓溜溜的。”王女士说,孩子不疼不闹,没放在心上。12岁时,因为吃得太少,王女士带着女儿到医院做了全面检查,结果发现胰腺上长了肿瘤,并在当地市医院进行了肿瘤切除术。

从2012年第一次接受手术,之后8年,梓婷偶尔出现“肚子疼”“低烧”等症状,“去年,我想给孩子上个保险,需要健康检查资料。”王女士说,2020年6月,梓婷的体检报告上赫然写着腹部多发肿瘤。胰腺肿瘤不知何时卷土重来,并在梓婷的腹腔悄然疯长到15厘米长。

四次大会诊院长终拍板

经诊断,梓婷患的是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这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这种相对罕见的胰腺外分泌肿瘤对放疗和化疗都不敏感,手术是最好的治疗方式,术后5年存活率可达95%,局部复发率≦10%,根治性切除后转移发生率约为2%,对于术后复发的患者再次手术仍可获得长期生存。”石军说。

单从疾病诊断上,梓婷具有手术指征,但肿瘤侵袭范围过广,放射科、肿瘤科、肝胆肿瘤科、肝胆介入科、胃肠外科、放疗科、血管外科等专科的医师反复讨论了4次,会诊意见均不明朗。“异体小肠移植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方向,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患者需要等待器官捐献,并面临抗排斥反应、抗感染、菌群调解等一系列问题。”李元新说。石军决定请示院长董家鸿,拿一个最终意见。

13小时开拓自体小肠移植新高度

董家鸿,国际知名肝胆外科专家,从医30余年,带领团队“开别人开不了的刀,治别人治不好的病”,屡屡突破外科禁区。2016年,董家鸿曾开创了世界首例体外肝切除,自体余肝移植联合肝上腔静脉移植重建根治终末期肝包虫病。这正是石军抱着最后一线希望请示董院长的原因——手术的关键在于依托自体小肠移植技术,但重建肠系膜静脉是现有技术无法逾越的关卡。

董家鸿来到病房查房,梓婷看上去和常人一样,即便肿瘤已在腹腔蔓延如此之深。但失去这次手术机会,她面临的将是肿瘤压迫十二指肠,无法进食;压迫静脉,导致血栓、肠道梗阻、小肠坏死;广泛侵犯其他脏器,乃至腹膜后……董家鸿亲自主持多学科讨论,最终决定行胰腺肿瘤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小肠自体移植术,并将其在肝移植技术中的血管成形技术用于挑战小肠移植的禁区。

麻醉科主任张欢带领团队全程护航,石军率先上台,完成肿瘤分离和探查,“术中的实际情况比术前诊断还要复杂,肿瘤已经侵犯到后腹膜的脂肪层了。”石军说。随后,胃肠外科主任李元新接力上台共同完成全小肠腹部器官簇切除,并与肝胆胰外科主治医师汤睿一同,在冰浴内完成离体小肠的器官保存液灌注、肿瘤剥离等操作。

手术来到了最关键的一步——移植血管重建。董家鸿主刀,李元新、汤睿配合,利用异体血管取代肠系膜上静脉主干,并与3根尚未被肿瘤侵袭的静脉属分支进行吻合,最粗的血管属支直径也未超过5毫米,董家鸿以其开创的精准外科技艺完成血管成形、重建,这段宝贵的血管就是小肠血液输送的主干道,“修整”好的自体小肠仍有3.1米,远远高于满足人体正常生活的1.5米要求,重新移植回梓婷的体内。手术历时13个小时顺利结束,术中出血量仅300毫升。

10月11日,梓婷康复出院。“这是运用小肠移植外科技术,完成的一台具有手术禁忌、高难度的胰腺外科手术。”李元新说。董家鸿拍了拍女孩的肩膀说:“好好健康生活,重新开启你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