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三伏驱寒防冬病

受访专家:陕西省名中医、陕西省中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马战平

本报特约记者 秦小健

即将到来的三伏天虽暑热难耐,却是老慢支、哮喘、老寒腿等寒证患者最舒服的季节。从中医理论讲,三伏天也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何为“冬病夏治”,到底哪些病才适宜?为了让更多人理性认识“冬病夏治”,本期,《生命时报》特邀陕西省名中医、陕西省中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马战平教授详细讲解。

冬病夏治历史悠久

《生命时报》:何为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中医药理论依据是什么?

马战平: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原则,结合天灸疗法,在人体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通俗讲,就是“冬天好发的疾病,选择在夏天治疗”。分而言之,“冬病”是指冬天容易发作或者容易加重的一类疾病,这些疾病发生的根本,在于寒邪强盛和阳气受损。“夏治”是指夏至后三伏天期间通过中医传统方法生发阳气,培本固元,以驱散未退之寒邪,恢复阴阳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减少其在秋冬季的发作次数或减轻发作程度,乃至不再发病,这就是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医经典理论“不治已病治未病”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它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经络学说的精髓,有悠久的历史。冬病夏治以中医“天人相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及经络学说为理论指导,在夏季腠理(皮肤、肌肉的纹理)疏松时采用“中药内服、药膏外敷”的方法,以缓解或治愈冬季易发疾病。正如清代著名医学家张志聪所言:“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

《生命时报》:冬病夏治的适应证有哪些?冬病夏治真的能事半功倍吗?

马战平:冬病夏治疗法多年来在呼吸系统、骨关节系统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因此,在夏季机体阳气内虚之时,进行冬病夏治,遵循对于肺系疾病“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采用内服结合穴位外敷之法,使阳气旺盛,阴精内守,从而达到在寒冷季节减少发作甚至不再发作的目的,因而,这一疗法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疗效显著。中医认为,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里面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和关节处,最易被驱赶出来。若阳气衰弱,里面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倘若不在夏日去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再来的时候,就又会“内外交困”了,因此会有“冬病夏治可达到事半功倍效果”一说。

冬病夏治不是只有三伏贴

《生命时报》:针对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适宜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马战平:多数人眼中的冬病夏治往往只是去医院贴块膏药,实际上冬病夏治包括穴位贴敷、内服中药、穴位注射、灸法、拔罐刮痧、饮食疗法等多种方法。针对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适宜的中医疗法包含内服中成药、贴敷疗法、艾灸法三大类。

1.内服中成药:可根据病情及患者证候等特点,分别选用痰饮丸、固本咳喘片、香砂养胃丸、人参健脾丸、参苓白术片、金匮肾气丸、沉香舒气丸、金水宝胶囊、百令胶囊、桂龙咳喘宁胶囊等滋补肺肾、扶助正气之品,以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

2.敷贴法:该疗法一般多在入伏后应用,实践证明入伏后疗效较好。一般多选用辛温香燥走窜、易于透皮之品共研细末,再用姜汁调敷后外贴于风寒之邪易袭且有利于“温阳”之位,如肺俞、心俞、脾俞、肾俞、命门、膻中等穴位,常用药物主要有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白附子、川椒、川乌、桂心、干姜、天雄、广丹,根据自身经验的不同,全国各地选取配伍时的用品用量有异,具体用法有别。

3.艾灸法(包含督脉灸法):以鲜姜片贴在大椎、肺俞、膈俞等穴位上,置少许艾绒于姜上,点燃后施隔姜灸3壮,每周灸3~4次,于三伏天内,共灸12~15次为宜。

《生命时报》:三伏贴适用于哪些病证?敷贴需注意什么?

马战平:“三伏贴”是通过对穴位的良性刺激使药物持续作用于机体的一种中医药疗法。穴位是经络之气交会输注的部位,三伏天人体腠理开,此时进行穴位敷贴有利于气血流通,并促使药物随穴入经络、归脏腑。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一方面,药物经皮肤和穴位的吸收,随经脉循行,导入脏腑,直达病所,发挥药物的“归经”作用;另一方面,输布于全身,激发周身之经气,振奋人体相应的脏腑功能,达到疏通表里、沟通经络,促进气血流畅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驱散病人体内的阴寒之气,将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从而达到治愈慢性虚寒性疾病或抑制其复发的目的。再者,贴敷多采用温热辛散、芳香透络、气味俱厚之品,可芳香化浊、醒脾透络、振奋人体阳气,从而驱邪外出。

《生命时报》:都说万病从寒起,风湿、类风湿等疾病在夏天治疗是不是效果更好,主要采用哪些方法?

马战平:风湿、类风湿等疾病均具有明显的“反复发作、冬季加重”的临床特点,因而是典型的“冬病”。针对这一“冬病”,其“夏治”的外治法主要有穴位敷贴、中药熏洗、中药涂擦、火罐、温针和艾灸等多样化手段。风湿、类风湿多为慢性迁延性过程,又易反复发作,除上述外治法外,秋冬季内服膏方也有较好的疗效,不仅可以治疗关节疼痛等局部症状,还可以针对体质较弱、精神不济、易患感冒、胃肠功能紊乱等全身不适进行调节,从而对该类疾病的治疗或预防复发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些病不适合冬病夏治

《生命时报》:慢性胃炎、肠炎等脾胃虚弱病证是否也适宜冬病夏治?大人和小孩的诊治方法有什么不同?

马战平:脾胃消化系统疾病无明显冬季加重及冬季易于复发的特点,缺少必须在入伏之后才能进行治疗的“理论基础、理论依据”,因此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冬病夏治范畴,这点在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应用管理的通知》中曾明确指出。当然,脾胃虚寒的患者无论大人及儿童,均可以用贴敷疗法进行治疗,这属于中医“寒者热之”的“正治”法,这种外治方法简捷明快,方便应用,不止在夏季,四季均可进行。

《生命时报》: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在夏天治疗是否有显著疗效?

马战平:妇科疾病也没有冬季加重及冬季易于复发的特点,不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划定的“冬病”范畴,更谈不上所谓的“夏治”了。对于痛经、月经不调等经过辨证属于虚寒因素所导致的妇科疾病,通过贴敷及其他温阳温热疗法,也可达到祛除体内阴寒、疏通通络、温化寒湿、活血祛瘀等目的,这只是中医的“正治”法之一,其临床疗效依然良好,但与严格意义上“冬病夏治” 关系不大。

《生命时报》:冬病夏治可以去掉病根吗?

马战平:冬病夏治一是选择在三伏天,阳气旺盛之时,采用辛温香燥之药物,取其同气相求之机理,收复耗散之正气,散其“宿根”之邪气,使正气渐复,阳气渐旺,抗病力增强,以清除肺中之寒饮“宿根”,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二是在疾病的缓解期,通过服用温补阳气的药物,以振奋阳气,提高抗病能力,减少疾病复发次数,或减轻发作时的症状,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本着“治病求本”的原则,“冬病夏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改善体质,增加身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使病情好转,控制“冬病”发作或减轻“冬病”发作的程度,逐步达到“去除病根”的目的。

《生命时报》:冬病夏治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马战平:中医讲究治养结合,接受冬病夏治的患者,要在饮食、生活等多方面有所节制。敷贴期间不应吃肥甘厚腻、生痰助湿的食物,禁食鱼、虾等水产发物,禁绝烟酒,少吃或不吃冷饮,以免体内寒气凝滞。睡眠要充足,以放松肌肉,缓解情绪。另外,贴敷后不宜去空调房,因皮肤遇冷后毛孔收缩会影响药物吸收。冬病夏治应连续治疗3个夏天效果最好,仅仅依靠一个夏天的治疗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