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刘岳明 陈燕芳
近日,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肾脏病科血液净化中心医护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一位年仅19岁的病危女孩,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通过10次血浆置换治疗,成功换血12余升(相当于全身血量2~3倍),转危为安。
19岁的小张原本是一名健康靓丽的女孩,不知为何突然变得迟钝,出现间歇性烦躁不安,休息后也没有好转,病情逐渐加重,甚至出现了意识不清等症状。当地医院化验发现,她的血小板计数9×109/升,血红蛋白45克/升,ADAMTS13活性0%,诊断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祸不单行,接受血浆置换治疗期间,小张出现了严重过敏反应,全身皮疹、低血压,接受抗休克、抗过敏治疗后好转。
当地医院医生联系到浙江省人民医院肾脏病科李一文主任医师,将患者紧急送往浙江省人民医院。到达医院时,小张意识模糊、精神烦躁,家属呼之不应,皮肤黏膜有出血点及瘀斑,随时可能因并发脑出血等而失去生命。针对小张的病情,肾脏病科朱斌主任、屠秋娣副主任医师、刘岳明副主任医师等紧急进行了疑难病例讨论,并提请血液病科、神经内科、输血科多学科会诊。
朱斌介绍,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一种少见、严重的临床危急重症,成年人发病率为1.5~6例/100万。它会累及全身多器官、多系统,主要临床特征包括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精神症状、发热和肾脏受累等,如不及时诊断治疗,死亡率高达90%。
专家团队对小张的病情进行了深入讨论,决定采用血浆置换联合甲泼尼龙针冲击治疗,同时加用利妥昔单抗对症治疗。周美玲护士长带领的血液净化中心护理团队,连续7天、每天1次为小张进行单重血浆置换治疗,使得她终于神志转清,能够自主进食、室内活动,血小板计数上升到161×109/升,血红蛋白85克/升,病情得到了明显好转。然而就在停止了血浆置换后,小张的血小板出现再次下降,一度已降至了30×109/升。临床用血浆告急,不能保证每天的单重血浆置换治疗。在朱斌的指导下,团队一方面与血库协调,另一方面进行双重血浆置换治疗。最终,医护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共为小张进行了8次单重血浆置换治疗和2次双重血浆置换治疗。目前,小张病情好转,已逐渐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