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警惕研学游变了味

受访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熊丙奇, 本报记者   钟财芬

“高校研学,金榜题名”“清北认证,名校合作”“探秘世界学府,体验多元教育”……近年来,号称“边玩边学”的研学游热度持续上升,成为许多中小学生的暑期“标配”,很多大学校园、知名媒体机构、大型企业等,每天都迎来一拨拨的“研学者”“小记者”。市场升温的同时,不少家长反映,研学游存在高溢价、名不副实、虚假宣传等问题,钱没少花,研学却变成蜻蜓点水般的“到此一游”。

《生命时报》记者调查发现,研学游主要面向小学到初中的孩子以及家庭,研学时间以单天到数周不等,内容包括名校参访、博物馆讲解、户外活动、亲近自然、科学探索等。随着人工智能兴起和就业风向转变,AI探索、编程集训、大厂参观等也成为热门。国内研学项目收费大多从数百到上万元不等,出国游则普遍要价数千到数万元。去哪儿网数据显示,研学产品的预订从5月中旬开始起量,截至7月中旬,预订量比去年同期增长四成左右。

热度不断的情况下,市场上的研学游却乱象频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名不副实。有家长吐槽,花9000多元购买的研学游包含清华北大参观,却只能在门口拍张照,连校门都进不了。二是只游不学。名为研学,结果只是将学生带到热门景点走马观花式地匆匆游览。三是师资存疑。号称专业资深的研学老师可能只是兼职大学生。四是隐形消费。价格不够透明,包含隐藏收费条款,行程中甚至出现强制购买纪念品等行为。五是保障缺位。此前就有媒体报道,某研学夏令营让孩子吃自热米饭,孩子因不会操作被热气烫伤。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介绍,研学游本身是“教育+旅游”的结合体,在旅行过程中加入了探究、学习等元素,强调有游又有学。对于家长们来说,他们期待研学游既丰富充实孩子的暑期空闲时间,也帮助自己解决“带娃”难题。但现在的研学游市场鱼龙混杂的情况非常普遍,家长很容易踩坑:被夸大的宣传误导,没有仔细核对活动日程和食宿条件,结果发现研学游就是“一场苦旅”;没看清收费细节,开营后还要额外支付食宿、课程费用;未提前了解退费要求,最后被拖延或拒绝退费;甚至遭遇诈骗,付费后旅行社直接关门跑路。

熊丙奇表示,相比于普通旅游,研学游的价值就在于“研学”。精心设计、货真价实的研学游能通过实地参观、动手操作、现场观察等方式,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激发学习热情、提升人际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若选择不当,研学游可能变成“研学忧”,不仅费用高昂,还可能一无所获,甚至要承担安全风险。 

要充分发挥研学游价值,熊丙奇建议,相关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应树立标准,着力提升研学项目的质量,比如到大学游学,应有听教授讲课、参与体验式教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能深度了解大学学科、感受大学氛围;同时要做好监督管理,杜绝虚假宣传,严惩不良商家,以确保研学名副其实。对于家长而言,要选择有资质的机构、仔细检查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带队导师的专业性,并规范签订合同、慎重支付费用,确保操作留痕;同时加强过程监管,及时了解游学活动的开展情况,如果发现与宣传不符、质量打折扣等问题,要及时向监管部门反映,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