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蒋丰
在日本,医生不仅会从医疗角度治病,还会从社会角度支持患者,开出“社会处方”。所谓社会处方,是由医疗机构联合社区组织等,为患者或需要帮助人群开具的非药物处方,旨在解决医疗之外的社会、心理问题,以改善个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社会处方适用人群包括慢性病患者、社会孤立人群、有抑郁和焦虑问题人群等。
据日本《每日新闻》报道,栃木县宇都宫市87岁老人荒井善郎因孤独、贫困形成酒精依赖。一次,老人因膝盖疼前往当地诊所看病,医生除诊治疾病外,还推荐他每周参加一次步行训练,同时建议他与外界增加联系,介绍其加入老年人聚集的社区沙龙。通过每周二参加沙龙活动,荒井善郎深入了解护理保险制度,学会租借福利用具,减轻疾病带来的不便,同时有了同伴倾诉烦恼。不久后,他的饮酒量降到一天两杯以下,肝功能指标也改善。
宇都宫市医师会于2019年7月设立社会支援部,主要成员为开设私人诊所的医生,设立目的是通过社会处方,解决社会原因造成的健康问题。该医师会理事村井邦彦称,医疗机构一直以来都将治疗疾病视为主要任务,一般不会介入患者生活,也不关注患者的经济困难,但这种想法需要改变。该医师会会长片山辰郎指出,“如果把疾病比作河流,医生现在的工作像在下游抢救患者,但上游存在许多导致疾病的社会因素,医生们必须正视。”
宇都宫市另一位60多岁男性的健康状况自2年前开始恶化,无法正常工作。但他背负3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4.5万元)车贷,家里还有一位需要人照顾的高龄母亲,根本拿不出就医费用。该市医师会社会支援部向他伸出援手,每月提供食品援助和相关疾病治疗,并安排律师协助他申请破产和低保,帮他的生活重新走上轨道。
2020年,“社会处方”被正式写入日本政府工作报告,此后每年都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及。当前,多地社区诊所、地方政府及非营利组织正在合作,为有需要的人提供艺术、园艺、运动、社交等社会处方。
放眼全球,多国在探索类似措施。加拿大蒙特利尔美术馆和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分别在2018年和2019年,与医师协会等合作,使医生能为患者开具类似社会处方,帮患者解决心理问题。2021年,比利时也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社会处方试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