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作为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冷冰冰的数据背后是人们对它的恐惧。据2018年中国癌症年报显示,肺癌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1.6% 及18.4%,在中国, 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样名列第一。
然而,近15年来,肺癌诊疗发展迅猛,从对疾病的认知、诊疗手段和技术、创新药物的引进和研发,到药物可及性的提升,都在不断帮助患者获得高质量长时间的生存。其中,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出现开创了肺癌治疗新纪元。越来越多的肺癌患者凭借着创新药物获得了长期生存和更高的生活质量,打破了人们对肺癌治疗的传统认知。
“为什么说肺癌是老年人比较多见的疾病?我常说,它就是在不停地突变过程中积累的,从你出生后喝的第一口水、吃的第一口食物、呼吸的第一口空气,在你的身体里都会留下印迹,等你到了某一个年龄阶段,有可能会诱发患上某种疾病。”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李峻岭教授介绍说,根据组织病理学特点不同,肺癌可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其中绝大多数是非小细胞肺癌,约占所有肺癌的80%-85%,约75%的患者在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5年生存率很低。
目前肺癌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所谓靶向治疗,就是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使用不同的靶向药物来阻断癌细胞的信号传导,阻碍癌细胞生长,其全身副反应小,作用精准、效果优越。患者如果要采用靶向治疗,则需要进行基因检测来确定是否有相关的靶点基因改变。目前研究比较透彻的靶点包括EGFR、ALK、ROS1等,随着二代测序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突变率较低的肺癌罕见靶点被发现,如c-Met、Her-2、RET等。
中国的肺癌还有着独特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患者类型。李峻岭教授表示:“比如我国肺腺癌患者的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率约为60%,而美国仅为10%左右。正是这种区别于别国的高基因突变率,使得靶向治疗在中国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成为目前中国肺癌诊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已有针对不同靶点的肺癌靶向药物相继在我国上市,EGFR、ALK等常见的靶点已经有一代、二代、三代靶向药物“三代同堂”,使得肺癌患者无论是一线、二线、甚至是三线治疗都有对应的药物可以选用,不断帮助患者延长生存期。据最新临床研究显示,EGFR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使用三代原研靶向药的总生存期达到了38.6个月,超过了3年。越来越多肺癌患者可以带癌长期生存,肺癌正在逐步向慢病化转变。”
在普通百姓的印象中,靶向药物似乎意味着“贵族药”,一般是由于创新药物的上市初期,研发成本、专利等因素,价格往往会比较高导致。为了推动创新药物的可及性,充分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近年来,我国持续进行国家医保目录的谈判准入和更新工作,使得越来越多的优质创新药物被纳入医保目录。
2021年元旦前,《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0年)》正式公布,并将于今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目录内药品总数2800种,其中西药1426种,中成药1374种。药饮片未作调整,仍为892种。本次医保目录调整,共对162种药品进行了谈判,119种谈判成功,谈判成功率为73.46%,谈判成功的药品平均降价50.64%。在肿瘤领域,有超过50种抗肿瘤药被纳入医保,其中和肺癌患者有关的有7种靶向药物和2种免疫药物。
“未来期待能够有更多创新药物进入医保,惠及更多患者。”李峻岭教授表示:“疗效和价格是肺癌患者最关注的两个方面。曾经有些肺癌病人由于经济原因不得不放弃最佳治疗方案,从而无法获得生存获益。此次新版医保目录的更新,将更多疗效确切的好药和最新适应症及时纳入医保,使得中国晚期肺癌患者能以低廉的价格用上与国际同步的创新药物和治疗方案,兼顾了最佳疗效和最优价格。甚至获得国内外权威指南一致推荐的三代靶向药的一线疗法也被纳入医保,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肺癌早诊早治也一直是社会的热点问题,而降低肺癌死亡率的关键,也在于选择正确的筛查方法。李峻岭教授表示,肺癌早期筛查中比较不错的方法是低剂量螺旋CT。做传统胸片发现率就比较低,低剂量螺旋CT更敏感,能发现直径小于2厘米的肺部小结节或亚厘米(小于1厘米)大小的微小结节。
李峻岭教授最后强调说,肺癌早筛应锁定高危人群,用低剂量螺旋CT进行筛查,高危人群包括:年龄在40岁以上;长期吸烟者,包括被动吸烟者;有家族史者;经常熬夜的压力大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