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3亿人有睡眠障碍,成年人失眠发生率近4成,且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大,这一比例仍在逐年攀升。《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长期睡眠不足会加大患心脑血管疾病、抑郁症、糖尿病和肥胖的风险,损害认知功能、记忆力和免疫系统。
为响应健康中国号召,推动睡眠健康产业发展,在3月21日世界睡眠日来临之际,由中国睡眠研究会主办的第3届中国睡眠产业峰会在北京国际饭店顺利召开。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黄志力、原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等国内外睡眠和医学专家济济一堂,凡音优眠中心创始人沙建军受邀出席,分享了凡音在非药物助眠领域的创新实践。
睡眠障碍的非药物干预渐成主流
目前在临床上,针对睡眠障碍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两种。
药物治疗指的是依靠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各个部位起到抑制作用,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同时调整情绪障碍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常见的安眠药有褪黑素、佐匹克隆、阿普唑仑等。药物可以快速针对人体神经产生作用,有效帮助失眠患者进入睡眠状态。然而,药物治疗存在依赖、戒断等副作用,一旦失去了安眠药的辅助,患者又会产生失眠的情况,而且长期服用安眠药也会使身体产生抗性甚至危害健康。因此,药物治疗也成为许多人极力避免使用的方式。
非药物治疗则是通过改变患者对于睡眠的认知习惯来帮助人体建立睡眠机制,从而达到改善睡眠疾病的方法。陆林院士在2020年中国睡眠科学研究会年度学术大会上推荐:非药物治疗由于安全无副作用且效果明显等特点,在临床上受到更广泛的应用。
常见的非药物疗法包括认知行为治疗、物理治疗、运动疗法、音乐治疗等。其中,认知行为治疗(CBT-I)是最常见的非药物疗法之一,美国、加拿大两国睡眠协会主席、耶鲁大学医学院教授迈尔·克利格也将其作为有效、持久且安全的首选睡眠疗法。
然而,由于失眠患者对CBT-I有效性的认知率不高、国人对心理问题的病耻感与心理防卫、CBT-I治疗形式的单一枯燥等因素影响,纯CBT-I的落地面临诸多窘境。
凡音创新睡眠力复原方案: CBTI+IMAT
IMAT疗法(团体互动式音乐艺术疗愈)是凡音推出的新型非药物睡眠干预疗法,融合了CBT-I、音乐疗法、表达性艺术疗法、团体治疗等一系列对心理健康与睡眠修复有显著功效的技术精华。它在改善睡眠状况的基础上,有效解决了传统CBT-I形式枯燥单一的问题,又能突破国人心理阻抗防线。因此,IMAT自推出以来,受到广泛的好评和关注,累计帮助了数千位饱受睡眠困扰的人群有效地改善睡眠。
以IMAT疗法为指导的凡音睡眠修复营作为核心产品,在社会上享有良好声誉。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导的实验亲测显示,凡音睡眠营的短期效果显著,参与者几乎都有改善;在3个月后的回访中,22位参与者中的15人得到明显的睡眠改善,其中10个人得到非常有效的改善,而且度过了可能的心理危机。
凡音优眠中心:一站式非药物助眠专家
为了使更多失眠人群获益,凡音推出以音乐疗愈为特色的优眠中心。由睡眠专家、音乐疗愈专家、物理疗愈专家、中医理疗专家、心理咨询师、声音疗愈师等多种行业高级人才组成核心团队,拥有丰富的睡眠与健康管理实践经验。
优眠中心涵盖从线上到线下,从个体到团体的综合服务项目,整合了睡眠监测、助眠寝具、适眠氛围、食疗等一系列硬件设施,采用智能系统支持,实现科学自动化管理,致力于建立温馨舒适且性能完备的空间,为睡眠障碍人群提供合理全面的非药物睡眠修复服务。
与传统睡眠中心不同的是,凡音优眠中心强调睡眠的“自然修复”,通过解决心理问题,调整不良的睡眠习惯与认知,从根源上让患者睡眠恢复到正常状态。此外,通过科学的疗程设计与丰富的活动内容,患者得以在愉悦的情绪中提升睡眠质量,有效减少其对“医疗”恐惧感。
作为亚洲最大的音乐健康整合机构,一直以来,凡音怀着“治愈所有不痛快”的信念,为国人带去了许多欢乐与疗愈。优眠中心的发布,则是凡音在“治愈睡眠不痛快”上迈出的坚定一步。这是睡眠健康产业发展的有效创新实践,也是为快乐长效改善睡眠开辟出的一条又新又活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