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一次性用品别再使了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蒋建国□NGO组织摆脱塑缚总干事 郑雪

本报特约记者 班亚

一次性的筷子、纸杯、牙刷、塑料袋、婴儿纸尿布……大量一次性用品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带来了不少环保难题。近日,来自世界各地的188个环保组织在联合国环境大会上,集体呼吁停止使用一次性用品,要求对其生产、消费、最终使用及回收系统进行改革,以实现真正的循环经济。

每年制造20亿吨生活垃圾

一用即丢、方便实用、价格便宜,又免去了很多后续工作,使一次性用品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与此同时,统计数据显示,每年人类因此产生近20亿吨生活垃圾,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增加70%。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蒋建国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一次性用品往往大量使用塑料和纸张,这对环境造成了重大而持久的危害。公开数据显示,每年全球塑料用量共3亿吨,一半用于生产一次性用品。据专业人员估算,自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塑料用量已超过83亿吨。塑料来自于化石燃料的开采、制造,生产过程本身就会排放大量温室气体。而且,全球塑料废物中,只有9%被回收利用,约12%被焚毁,其余的79%则在垃圾填埋场、简易堆放场或自然环境中积累。NGO组织摆脱塑缚总干事郑雪表示,如果不能有效地回收和利用,这些一次性塑料用品将产生大量垃圾,带来的白色污染、微塑料污染等会持续破坏生存环境,最终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都不得不摄入这些污染源,对健康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纸质一次性用品同样具有破坏性,但时常被低估。伐木过程中释放的碳会造成温室气体排放,而被砍伐的天然林原本可以持续吸收碳而减缓气候变化。据统计,我国每年因生产一次性木筷失去500万立方米树林;全球每年30亿棵树被砍伐,以制造纸质包装用品,未来5年内,这一数字还会增加20%。显然,对一次性用品的依赖,已经给我们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最初问世竟是出于“环保”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塑料袋还尚未面世,我们生产和消费的大部分商品是可持续的:玻璃制成的牛奶瓶被人们回收、消毒以重复使用,餐厅提供陶瓷盘子和不锈钢餐具,购物使用布袋子、编织袋或纸袋……随着科技发展,人们逐渐具有了大批量生产低成本用品的能力,加之日益增长的消费文化,一次性用品应运而生。

蒋建国说,很多一次性用品发明时的本意是“环保”。比如,最早的一次性用品——塑料袋,是1959年由瑞典工程师斯滕·古斯塔夫·图林发明的。当时,人们认为纸袋的使用会导致森林大量被砍伐,极不环保,并且纸袋不耐水、不耐脏、不耐用。而塑料袋作为新的替代品,很好地解决了耐用性问题,制造更经济,还能重复使用,滥砍滥伐森林的问题似乎可以得到部分解决。因此,塑料袋最初面世时,被视为一种经济环保的包装用品。

1979年,塑料袋已占据欧洲80%的包装袋市场;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两大连锁超市克罗格和西夫韦开始改用塑料购物袋,到20世纪80年代末,全世界的包装纸袋均被塑料袋取代。当塑料袋变得随手可得,人们不再重复使用,大量丢弃产生了严重的白色污染,人们才被警醒。

不过,蒋建国说:“在医疗健康和一些科研行业,一次性用品的发明和使用恰如其分,其中一些是可循环利用的材料。”

禁用不现实,少用靠大家

对有明显弊端的一次性用品,环保组织呼吁停止使用,是一种号召大家参与环保的呼声,但“一刀切”禁止并不可取。蒋建国表示,一次性用品使用比较广泛,其便捷、实用等优势不可全盘否定,全面禁用并不现实。他认为,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有必要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停止对所有一次性用品的依赖,推广使用具有环保价值的替代性用品。郑雪也认为,我们需要减少的是各种材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只要是一次性的,就需要控制使用量,同时,社会各界要做出相应措施。

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投资、监督到位。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就是重要一步,后续还可以出台针对一次性用品的详细综合性法规;加大投资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加速向循坏经济转变。

企业要开发绿色环保的包装,减少或不使用一次性包装。郑雪表示,外卖企业等可以寻找环保包装,将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社会财富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人要强化环保意识。蒋建国说,每个人能做的事情非常多,比如,少买不必要的一次性产品、入住酒店自带洗漱产品、做好垃圾分类、在商家过度包装商品时给予反馈、自带咖啡杯上班等,应“勿以善小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