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1日是第25个世界帕金森病日。为加强帕金森病管理,实现帕金森病规范化早诊早治,据悉今日,全国6家帕金森病诊疗专病中心暨中国帕金森病培训基地成立。其中,北京首批帕金森病诊疗专病中心暨中国帕金森病培训基地在北京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及北京协和医院成立。
中国是帕金森病大国,数据显示,我国帕金森病患者近300万名,占世界帕金森病患者总数的一半。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帕金森病的发病率还会持续上升。“面对我国帕金森病患者漏诊率高、误诊率高、确诊晚、规范治疗不足的诊疗现状,帕金森病诊疗专病中心的成立是大势所趋。”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二级教授、主任医师陈生弟教授认为,“依托全国领军三甲医院的示范效应,自2020年4月起,由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指导、勃林格殷格翰支持的帕金森病诊疗专病中心已先后在上海、苏州、南京、广州、杭州等城市落地。该项目的打造有利于推动我们全国帕金森病诊治的专科化、全程化、精准化、规范化和分级化的管理,进一步推进帕金森病规范化诊疗体系的建立。”
帕金森病早期表现各异,嗅觉减弱等非运动症状易忽视
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50岁后发病率明显增高,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40岁以下的青年患者较为少见。我国65岁以上人群帕金森病的患病率大约是1.7%,换句话说,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每100个人中至少有一个帕金森病患者。
由于帕金森病的早期症状多样,导致其误诊现象较为普遍,主要分为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运动症状主要包括运动迟缓,肢体抖动僵直等,患者在患病中晚期时,还可能会出现走路姿势不稳、摔跤等状况。运动症状的特点可以归纳总结为慢、抖、僵、倒;非运动症状则通常表现为便秘、情绪低落、抑郁症状、嗅觉障碍以及夜间睡眠障碍等。
“帕金森病患者的一些非运动症状在运动症状出现前5~10年其实就出现了。”提起帕金森病,人们印象都是动作迟缓和震颤等运动症状。而北京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陈海波教授表示,“帕金森病最早起病于一些非运动症状。但是很多患者没有注意,导致错失最佳诊疗时期。”
那青年人为何会患帕金森病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万新华教授解释,“帕金森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与老化、遗传和环境因素相关。帕金森病发病的年轻化,主要是遗传因素影响更大,病因更复杂。”
早诊断早治疗,药物加长期管理延缓进展
国际帕金森病治疗指南和中国指南都强调,帕金森病治疗应兼具三大目标:控制运动症状,预防运动并发症,改善非运动症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副主任冯涛教授说,“目前帕金森病尚无法治愈,尽管已经有药物可以控制其发展,延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关键要实现早诊断,早治疗。“
冯涛教授进一步介绍,”帕金森病需要全面综合的治疗和长期管理,药物治疗是首选,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主要治疗手段,例如2020年发布的《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四版)》明确提出多巴胺受体激动剂DAs(如普拉克索)对失眠、抑郁症状等运动并发症有改善效果,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治疗。而手术治疗则是药物治疗的一种有效补充,此外还要配合康复训练和心理疏导与照料。”
专病中心推动规范诊疗,助力实现个体化治疗
在谈及帕金森病诊疗专病中心智能化管理时,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陈彪教授表示,“近年来互联网慢病管理为帕金森病提供了新的诊疗路径,不仅有效地节约了患者的就诊时间,而且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浪费。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展个体化医疗模式,使每个个体在帕金森病网络照料模式中,达到独特的个体化目标,给患者带来更精准的信息、更好的照料和更低的成本。”
据悉,此次北京首批四家医院建立帕金森病诊疗专病中心,将通过运动、认知、情绪等量表评估,并加以黑质超声,震颤分析,眼动分析等诊疗手段,从多维度对患者进行全方面病情量化和评估,从而制定适宜的治疗计划,规范化管理帕金森病患者。同时通过专病中心,还能够形成有效地“医患互动”,建立随访体系,进一步提高患者依从性及就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