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学会整理才能自立

德国:立法要求六岁做家务

本报特约记者 杨振林

很多中国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甚至到了大学时还需要父母帮忙整理物品。但在德国,这样的场景几乎没有。德国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全权负责。

《生命时报》记者了解到,2011年更新的《联邦德国儿童保护法》规定,小于6岁的孩子在家里可以只玩耍不做任何家务活;6~10岁的孩子必须帮父母进行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通常包括洗碗、扫地、买东西等;10~14岁孩子的家务活包括洗自己的小件衣服、修剪草坪、洗碗、扫地及给全家人擦鞋;14~16岁孩子要给父母清洗汽车、洗衣服、整理花园等;16~18岁孩子必须学会做饭,还要每周帮助家里大扫除一次。如果孩子已到规定的年龄却不愿承担家务,父母在多次劝说仍遭拒绝时,可到当地法院进行申诉,法官会到孩子家中与其谈心,告诉孩子做家务的重要性。然后,法官会与孩子父母商量好时间,定期家访,以检查孩子履行家务的情况。若孩子屡教不改,法官会给父母推荐夏令营。在那里,孩子能学会独立生活的各种技能。

记者的邻居约翰透露,虽然法律规定6岁以下孩子不必做家务,但实际上,德国家长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他们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吃东西并清理餐桌、洗袜子等简单的家务,稍大的孩子还要学会照顾比自己小的弟妹。很多孩子从两岁开始,就已具备诸如独立上厕所、吃饭、洗手、整理房间等能力。正是有了从小培养的独立能力,德国孩子自理能力很强,甚至一些初中孩子就能离开父母,与同学一起到国外长途旅行。德国法律对孩子的规范,令欧洲其他国家纷纷效仿。

美国:孩子有套任务清单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罗 鹏

美国家长从小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其中学会“整理生活”是最好的实践方式。

记者的邻居山姆夫妇有三个孩子,最大的13岁,最小的3岁。他们认为,孩子们处理问题的能力远超大人想象,通过做家务能让孩子慢慢学会自立,即使刚刚蹒跚学步,也可以承担一些简单家务。到了十几岁时,就能帮父母处理大部分事情了,这对于他们今后步入社会有很大帮助。山姆先生说:“我会根据孩子的年龄段制订一些符合他们能力的家务清单。”比如,2~3岁并不会真的让孩子具体做些什么,而是让他们树立一种“分担父母负担”的想法。此时的小宝宝可以学着把玩具放好,给宠物喂食,把脏衣服放在衣篓里,擦浮灰,把书和杂志整理好等。4~6岁进入学龄前阶段,孩子的模仿能力变强,有些家务甚至不需要家长监督就可以独立完成,比如整理床铺、清理桌面、清洗塑料盘子、洗衣前将衣服分为深色和浅色、浇花、帮忙搬些轻便的杂货等。当孩子进入小学阶段,就可以承担更多任务了,而且他们喜欢富有挑战的事情,比如独立打扫自己的房间、把洗好的碗放进碗柜、帮父母准备晚餐、饭后擦桌子、晾晒衣服等。

“我的大儿子今年13岁,他已经能独立帮忙带弟弟妹妹了,而且非常有耐心。我们还会和他一起制订‘任务清单’,比如每周帮爸爸洗一次车,自己做些简单饭菜,给家里来场深度清洁等,完成后会获得相应奖励。”山姆骄傲地说,“在美国,再大一些的孩子就能独当一面了,几乎可以完成任何家务,这样对于那些即将成年的孩子,家长也可以确保他们提前拥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做家务培养了孩子的独立精神,锻炼了他们的生活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上大学后,多数学生会通过打工支付部分学费,同时积极创业,希望通过努力打造自己的事业和人生。”

以色列:家庭有“值日表”

本报驻埃及特派记者 黄培昭

教育是犹太民族得以生存、发展和强大的重要因素之一,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在以色列早就深入人心,并体现在每一个普通家庭。家长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总是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整理能力和生存技能。

在以色列,家务教育是每个家庭提升孩子生存能力的起步教育。一般的犹太家庭,都有一个十分独特的“值日表”,家长有意识地安排孩子们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一个孩子打扫卫生、另一个就收拾饭桌、整理房间,每天都必须倒垃圾,周末帮着种植花草等。以色列父母还会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孩子走进厨房,教他们择菜、洗菜、刷碗,甚至怎样做一些简单饭菜。这样,孩子们就有了强烈的参与感、积极性和被认同感,下次便会主动加入,从而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和生活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男孩子最喜欢的生日礼物是家长送给他们的“工具箱”,箱子里装有小号的钳子、板子、钉子、螺丝刀、手锯、刨子、螺丝刀以及各类起子等。在父母的帮助下,孩子们都会娴熟地使用这些“儿童版”的各类工具,修理家中用坏了的小件物品。即使没有什么可修的,他们也会经常拿出来摆弄,做到对各种工具的使用了如指掌。

《生命时报》记者曾到以色列朋友家做客,发现他们的房间一尘不染。这其中一半的功劳,应记在孩子们身上,养成了良好的整理习惯。客人走后,他们就会及时把凌乱的客厅收拾得有条不紊,并主动扫地和倒垃圾,忙得不亦乐乎,很有收获和满足感。

日本:幼儿园学着收拾书包

本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康 健

在日本,很多父母在孩子两三岁时就鼓励他们整理个人物品,让孩子理解什么东西是做什么用的,应该放在哪里。除了在家,幼儿园老师也会继续教孩子们整理物品。日本的老师和家长认为,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可以锻炼孩子做事的条理性,以及对家庭的责任心和耐心。

幼儿园里,日本老师对小娃娃的要求一点都“不留情”,从玩具到餐盘,必须要有秩序地摆放和收拾,不能依靠别人。记者的一个日本朋友,他女儿正在东京一所幼儿园上学。他说,幼儿园会用各种包包培养孩子的整理能力和条理性。办理入园手续的第一天,就要求家长准备若干个大大小小的包,书包、装毛毯的包、装餐具的包、装衣服的包、装鞋子的包等,而且对包的大小也有规定。孩子们要把自己的个人用品分门别类地整理好并放在统一的地方。放学时,小朋友拎着自己的包回家,家长不能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