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德国一半中风患者重返职场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李  响

脑卒中(又称中风)发生后,约75%的患者将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残疾,以及痴呆(血管性)、言语障碍、大小便失禁等后遗症。除了这些人们熟知的,还有一些易被忽视的后遗症,比如癫痫、肩—手综合征、吞咽困难以及抑郁症等。所以,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对患者功能障碍恢复十分关键。

在中风治疗和康复方面,德国模式是公认的国际领先标准:早在2005年,德国就有36.5万名中风康复者实现了重新就业,约占康复总人数的45%;到2020年,这一数字突破41.7万。在45%这一数据的背后,是德国接近100%中风幸存者出院后接受康复治疗,和德国人对康复医疗的普遍认同和接受。

德国的中风康复模式具有规范化程度高、效率高、强度高等特点。此外,还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优势。

首先,强调中风康复的早期性。急救收治并达到体征正常后,最早在发病24小时内即开始康复治疗,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残疾程度。

其次,与我国按照中风患者发病时间来划分康复阶段不同。在德国,医生广泛运用“巴塞尔指数”来衡量患者的康复阶段和护理需求。巴塞尔指数是用于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权威评价指标,涵盖了行动能力、认知、进食、穿衣、洗漱、排泄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得分情况,医生会评估患者的康复阶段,并制订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患者的康复过程需要不同科室之间的密切合作,如神经内科专家、专业治疗人士(物理治疗、语言矫正、饮食指导、整形外科)、心理学专家、护理人员等。

再次,德国中风康复重视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康复医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即使是最优化的方案,也只占治疗重要性的一半,另外一半需要患者自己在康复治疗过程中保持主动性、持续性、激励状态。在德国康复治疗中,医疗团队更多扮演的是辅助者,患者才是病情恢复的主要推动者。

由于每位患者对自己功能性恢复的期待不同,治疗方案上,德国康复模式强调关注个人生活状况和个体生活规律,充分考虑患者心理健康方面等问题,以能够参与日常生活、家庭、社区和社会活动为终极目标。

在康复方法上,除了个人复健,德国还强调团体性,一半以上的中风患者会参加团体复健治疗。医生会将康复状况相近的患者聚在一起,共同进行康复训练,比如绘画、读书、运动比赛等团体活动,能达到良性互动、相互激励的效果。为了给中风患者更多参与团体复健的机会,德国各联邦州都为中风患者提供了各种康复互助小组和团体复健活动。以人口密集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简称北威州)为例,州政府规定,下辖每个行政区都必须至少有一个中风康复运动小组。目前,在州政府大力推行的“运动在中风后”项目中,北威州已有43个中风康复运动小组。根据医生的诊断推荐及患者的个人兴趣,患者可免费参与专业复健人员指导的水中体操、游泳、运动游戏等项目。这些活动无疑对中风患者的语言、运动能力的恢复,以及心理压力的疏导大有裨益,能帮助他们走出消沉、重拾信心,尽快回归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