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癌筛要不要再提前

受访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 尤长宣

本报记者 任琳贤

近日,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和美国胃肠病学会先后发布新版肺癌和结直肠癌筛查指南,其共同点是:筛查初始年龄提前了5年。

肺癌筛查的初始年龄由55岁提前至50岁,建议每年接受一次小剂量CT筛查,持续到80岁,同时,指南还扩大了筛查初始范围,将每天消耗的香烟包数乘以吸烟年数(包年)大于20者定为肺癌高风险人群,比过去的标准少了10包年。

结直肠癌的推荐筛查年龄由50岁降至45岁,建议45~49岁的一般风险人群应行常规筛查,以减少进展期腺瘤、结直肠癌的发生率,降低相关死亡率。常规筛查应持续到75岁,此后针对个体情况决策。报告解释,这一标准基于多国50岁以上人群的结直肠癌发病率下降,但年轻人发病率显著增加的趋势制定。

“提前筛查年龄,对于高危人群来说确实有必要。”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尤长宣说,今年2月,权威期刊《临床肿瘤杂志》发布的美国癌症统计报告显示,从1991年到2018年,美国癌症总体死亡率下降31%,这其中主要归功于半个世纪以来的控烟政策及早筛。其中,肺癌和结直肠癌早筛获益最大。

“但对我国而言,具体情况还需具体考虑。”尤长宣介绍,从流行病学特征来看,美国的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近30年来持续下降,而中国的却持续上升,且年轻化趋势更为明显,因此,对于中国的肺癌高危人群来说,比之前(一般建议55岁开始筛查)更早地进行相关筛查是有必要的。关于结直肠癌,中国的整体疾病负担比美国要低,发病年龄也相对晚,普通人群提前筛查,如果出现了假阳性、过度治疗等问题,反而会带来难以预知的金钱浪费和心理负担,甚至可能诱使病灶发展、变化。再如乳腺癌,我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高峰要比美国明显提前5年,因此,我国在乳腺癌的早筛建议方面,一直都比美国更提前。

综上,筛查年龄需要多早、该不该尽量提前,不仅要考虑高危人群和具体癌症的高发年龄,还需考虑筛查的成本及筛查可能带来假阳性、心理负担、经济负担和过度诊疗等一系列问题。尤长宣介绍,早年间一些国家的癌症早筛政策就值得反思。比如,韩国一项研究回顾分析了该国在1993~2011年大力推行甲状腺癌早期筛查的效果。结果显示,18年间,韩国甲状腺癌病人增加15倍,成为发病最多的癌症,但死于甲状腺癌人数却并没有变化。并且,几乎所有诊断出来的病人都做了放疗或切除术,其中约11%发生了甲低,2%手术引起声带麻痹。一份研究1975~2005年美国甲状腺癌、黑色素瘤、肾癌、前列腺癌、乳腺癌患病情况的报告显示,30年间,该国大力推行早筛,这5种癌症的患病人群都差不多增加了3倍,但死亡率几乎没有改变。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还在2013年《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文,呼吁给癌症一个新的定义,以消除人们心理和身体上的负担,避免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

尤长宣表示,癌症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早诊早治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但临床中,仍有很多人等到真正出现症状时才去医院检查,一经发现便已是晚期。因此,我们提倡大家进行癌症早期筛查,是非常有意义的。但与此同时,要做到科学、规范,而非毫无原则的盲目早筛。他介绍,国人高发癌症如肺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食管癌、宫颈癌、前列腺癌,目前都有明确的筛查办法,多数建议在55岁左右进行筛查,高危人群可提前5~10年,如重度吸烟者、患有长期相关慢性疾病者、有肿瘤家族史者、接触过相关高风险致病因素者。另外,两类癌症比较特殊。

乳腺癌:通常建议女性在50岁左右进行筛查,但如果有50岁前患乳腺癌的一级亲属、携带有乳腺癌致病性遗传突变的高危人群,需提前至40岁甚至更早进行筛查。

宫颈癌:其发生与HPV感染密切相关,通常建议有性生活的女性在30岁后,每3年进行一次细胞学筛查,或者每5年进行一次HPV筛查。如果曾经感染过高危型HPV,则要更早进行筛查。

另外,尤长宣强调,癌症的三级预防中,早诊早治,早期发现癌症并得到较好的治疗是二级预防,在此之前,做好一级预防,即健康时尽量减小癌症发生的可能性,避免致癌因素,如戒烟限酒,远离致癌环境,积极治疗幽门螺杆菌、HPV感染等,获益比会呈10倍递增。为此,他呼吁,日常要坚持健康生活方式,高危人群应积极进行相关高发癌症的早期筛查,尽早将癌症扼杀在摇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