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性别教育的底线不能模糊

受访专家:武汉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杨健

本报记者 张健

不知从何时起,“花样美男”“女装大佬”等年轻男性模仿女性的网络视频或直播受到不少青少年追捧。不少人感觉,现在的男性越来越阴柔、女性越来越“爷们儿”了。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提到,当前不少男生表现出做事畏缩等与传统“男子气概”相悖的气质特征,引发社会、家庭担忧。熊思东建议,今后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差异,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真正让“男孩更像男孩,女孩更像女孩”。这一建言得到长期从事儿童青少年教育的武汉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健教授的赞同,他表示,“做好孩子的性别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杨健说,孩子的性别意识出现非常早,婴幼儿就开始有了识别大人、小孩、男人、女人的能力。如果性别教育缺失,就有可能导致孩子出现性别意识模糊、性别角色混淆、性别界限不清等问题,未来可能引发自我认同错乱、抑郁、社会关系紊乱等一系列社会心理问题。所以性别教育的最初级阶段是性别角色确认,即让男孩子知道自己是男孩,女孩知道自己是女孩;其次是培养孩子基于性别特征的人格特质,如培养男孩的阳刚、果决、敢于担当,女孩的感情丰富、温柔体贴;最后是达到让孩子建立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的目标。当然,强调性别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无差别教育,即不分性别,所有孩子都应具备的特质,如创造性、独立性、情绪稳定、自我控制等。“性别教育不是儿戏”,杨健教授提醒,性别教育中,家长一定要守住三条底线。

6岁前,守住性别确认的底线。3~6岁是性别角色确认的关键期。如果孩子性别确认模糊,会对以后自我定位、心理健康、行为模式及思维模式产生极大影响。学校要做好幼儿园男女分厕、午睡分区域等性别差异化工作,从日常生活细节让孩子感知男女差异。家长要做好正确引导,不给男孩子穿花衣服、裙子、化妆、梳辫子、不让异性父母给洗澡等;耐心解释孩子提出性别差异的疑惑,如“为什么爸爸站着尿尿,妈妈却蹲(坐)着?”“为什么不能和异性小朋友一起洗澡?”“什么是隐私部位,不能给别人看和触碰的?”

小学,守住气质差异底线。这一时期是孩子性别角色定位规范的重要期,随着身体发育、性别特征显现,孩子的生理、心理出现很大变化,他们会从发型、服装、行为规范、生活起居等方面进一步明晰自己的性别角色。除了学校要设定不同的体育课程内容外,家长潜移默化地教导孩子时,也要和学校保持一致。首先,不要赶时髦鼓励男孩学习女性气质,或女孩学习男性气质。所谓的“双性化”发展,一定是在孩子已经具备了高水平的性别气质基础上才可以。其次,从举止等方面及时引导孩子的性别观念,鼓励孩子有意识凸显出自己的男性气质或女性气质。最后,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如父亲在陪伴男孩子游戏、运动、应对挫折等事件中培养孩子的男子气概。

青春期,守住性别差异的底线。青春期是孩子性别角色表现最明显和最关键的时期,这一阶段的男女对异性已经有一定好感。学校要在孩子青春期前一两年,提前开设相应心理、生理教育课程,让孩子在青春期前了解到男女之间的生理、心理区别。而家长也要让孩子了解青春期的身体、心理发育规律,和孩子聊聊如单相思、同性恋、月经、遗精等话题。同时,也要让孩子学习与异性交往的基本礼仪,让其认识到男女在性格、个性、情感、做事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也可根据孩子性别特点培养他的一些兴趣爱好,帮助其建立起稳定的性别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