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饮食之事不可怠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胃肠外科主任   石汉平

古希腊医师、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过“让食物成为良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里写过“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西方谚语有“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你”,中国则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古今中外无不重视食物的治疗作用,这就是食疗。按照《黄帝内经》的食疗原则,“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这对今天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人类健康依靠四大卫士:营养、运动、心理、医药。除太阳可以给人类以维生素D外,人体所需营养素无不依赖食物供给,所以饮食之事虽为寻常,却须臾不可怠慢。人生而能食,也不得不食,但关于“如何吃好”的知识和能力,需要后天学习。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饮食遵循着福祸相依的定律,“吃好”与“吃坏”显得十分重要。对于吃的选择,大多数人是由着性子、随着习惯,不知咋的就“吃坏”了。以往所谓“吃坏”,多半指饮食不洁、食不定时或过饥过饱。在食物极大丰富的今天,“吃坏”多数是“吃多”和“吃好”的结果,大量高热量食物、高糖(碳水化合物)食物的摄入,导致了当今我国的慢病肆虐。

现代医学发现,碳水化合物是人体内甘油三酯的主要来源。大量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升高了血糖、胰岛素,进而合成大量脂肪酸、甘油三酯,超过人体需求或代谢能力,导致脂肪病理性储存,从而引起一系列慢性代谢性疾病,包括肥胖、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多囊卵巢综合征及恶性肿瘤等。于是就有了生酮饮食疗法。生酮饮食的主要原理是模拟饥饿,基本要求是控制糖的摄入。低糖不仅仅防止脂肪酸的产生,而且迫使细胞由“燃烧葡萄糖”转向“燃烧脂肪酸”,从而减少脂肪,改善异常脂肪代谢。

临床上将生酮饮食作为一种“疗法”提出,既是基于华夏食疗传统文化精髓,也是基于现代营养代谢科学发现。生酮理念从根本上不是为了挑战人们的饮食习惯,而是为调整和修正高糖饮食所造成的潜在风险和既成疾病。生酮饮食绝对不是“好饮食”的唯一标准,也不是营养学家推荐的正常人长期饮食方式,但它对于某些特定人群,在特定时期,无疑是比药物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其疗效已得到大量研究的充分证明。

实际上,生酮饮食不是现代人的发明,人类的祖先可能一直处于“生酮”状态,尽管不是主动选择,而是被动接受。由于生产力所限,人类最初的饮食结构十分“低碳”。远古时代获取食物困难,饥饿十分寻常,故此也能推测,人类先祖的身体可能长期处于一种慢性生酮状态。生酮也不是人类的专利,那些依靠自己觅食的动物,由于食物来源的不稳定或匮乏,实际上也长期处于一种慢性饥饿的生酮状态。据此,泛而论之,低度饥饿的生酮状态或许才是动物包括人类原本的生活常态。

华夏先辈们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食,已持续数千年。但这并不是出于特定的健康观念,而是基于农耕的选择。农耕生活方式的出现、谷物的种植带来了饮食的变革,并逐渐固定为生活习俗。然而,根据病理学家的研究,农耕群体的营养状况劣于游牧群体,这或许是由于食物结构的狭窄、动物性食物摄入不足所致,农耕人群往往碳水化合物足够,但面临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缺乏。因此,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食的先人,其营养状况不一定好于他们的蛮荒祖辈。

古代食药同源,吃入口中的东西本身兼具食与药的特性,食药皆取材于自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药物。以“药”“治”的思维来看待食物,是一门古老而精深的学问。如果能探寻食物与药物间变通的道理,学会将食物变成药物,才真正可以称得上是吃的智慧和学问。“把吃出来的疾病吃回去”,对于吃出来的问题,最终还是要回到吃的层面,而不是药物层面来寻求解决。此种正本清源的方法或许才真正与古人的养生之道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