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消化内科副主任 魏艳玲
本报特约记者 朱广平
病毒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生物实体,被人类发现也只不过100多年时间,甚至在十几年前,我们都未意识到人体内存在大量病毒。新冠病毒的出现,让人们重新对病毒学科重视起来。不久前,生物学家研究估算,每个人体内约有380万亿个病毒,其数量是细菌的10倍,皮肤、呼吸道、血液、尿液、关节液、母乳甚至脑脊液中都有它们的身影。《细胞》杂志近日刊登的一项重磅研究显示,仅人类肠道中,就已鉴定出14万多种病毒,其中一半以上是从未发现过的新型病毒。
肠道病毒分敌友
人类是肠道病毒的天然宿主,病毒种类构成因人而异。肠道病毒多数为隐性感染,发病率为2~10%,主要取决于病毒的型别、株别,以及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消化内科副主任魏艳玲告诉《生命时报》记者,通常,肠道病毒会通过密切接触传播扩散,其中粪-口为主要传播途径,粪便污染的食物、水源和用具等是主要传染源,媒介昆虫、苍蝇、蟑螂等偶而也可成为传染源。
病毒进入人体后,会受到人体免疫系统的抵御,但百密一疏,有些人的免疫系统无法完全清除入侵的病毒,“漏网之鱼”就会潜伏在人体内繁殖,“壮大”到一定规模后向人体发起攻击。魏艳玲举例说,经粪-口传播感染后,肠道病毒一般达不到致病规模,它们会在咽喉部持续存在1~3周,在消化道上皮细胞和淋巴组织内繁殖,随后可能进一步扩散到血液循环,引起低热等症状,若得不到及时遏制,病毒很快会侵犯敏感的器官或组织,引起以炎症为主的多种临床表现。
人体中常见的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致肠细胞病变人孤儿病毒(简称埃可病毒)及肠道病毒71型。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轻者出现倦怠﹑乏力﹑低热等症状,重者可造成全身感染,使脑﹑脊髓﹑心﹑肝等重要器官受损,比如引起脊髓灰质炎、无菌性脑膜炎、疱疹性咽峡炎、结膜炎、流行性肌痛、甲型肺炎、心肌炎或心包炎等。
“在大多数人眼中,病毒对人体百害而无一利。”魏艳玲表示,事实上,有些病毒能够“以毒攻毒”,有助人体健康。例如,人类的肠道中存在着数以万亿计的噬菌体,就是一种会“捕食”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致病细菌的病毒,是肠道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噬菌体必须在活菌内寄生,因此凡是有细菌的地方,都有它们的行踪。1921年,噬菌体制剂开始被用于治疗葡萄球菌引起的皮肤感染,此后又广泛应用于耳喉科、口腔科、眼科、儿科及肺部疾病等的治疗,直到抗生素的出现。近年来,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发展成一种健康危机,于是科学家再次将目光移向噬菌体。多项科学研究证实,噬菌体治疗能够避免肠道菌群失衡,保持机体的正常免疫力。
微生物失衡招来病
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副教授埃里克·马滕斯一直在探索细菌、病毒在人体肠道内的“相处方式”。他的团队通过研究发现,肠道病毒与细菌既对抗博弈又相互依存。马滕斯指出:“双方都不一定能战胜对方。”一旦它们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可能会导致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过敏和肥胖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科院天然免疫与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和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合作发现,肠道内的共生病毒对维持肠道免疫稳态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抑制肠道组织损伤和炎症的发生。若共生病毒减少,会导致肠道上皮内淋巴细胞显著减少,影响肠道黏膜健康,增加患肠炎、肠癌等疾病的风险。
人类肠道微生物群落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稳定且高度个体化,并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不断改变和适应。“早期肠道病毒感染能够产生一些正面效应。”魏艳玲说,比如年轻时感染某种病毒,可能会促进免疫系统发育,以便抵抗之后的病毒感染,阻止诱发过敏等过度免疫反应。事实上,很多共生病毒都是在人体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完成共享和共存,并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但受一些外界因素影响,肠道微生物平衡遭到破坏,就可能引起便秘、肠炎、溃疡、糖尿病、肥胖、肿瘤,甚至影响寿命。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如污染的大气或水源,装修污染物等;饮食和生活习惯,如吸烟、喝酒、熬夜、暴饮暴食或经常食用油炸、冷饮、高盐高糖食物等;精神因素,焦虑、抑郁等情绪会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进而导致肠道生理功能紊乱;其他因素,例如创伤、便秘、肿瘤、滥用抗生素等也是破坏肠道微生物平衡的“元凶”。
肠健康才能常健康
肠道是人体的“加油站”,90%的营养需要肠道吸收;肠道也是“排污厂”,人体80%的代谢废物靠肠道排出;肠道还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70%的免疫功能来源于肠道。因此,肠道健康直接影响机体的营养、代谢和免疫等重要功能,保护肠道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魏艳玲建议,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生吃果蔬前应该用流动的水洗净,避免饮用生水;不吃路边摊,即使到卫生条件好的正规餐饮店,也尽量少吃凉菜;不食用腐败变质的食品,食物存放在冰箱内的时间不能过长,再次食用前一定要充分加热;注重厨房卫生,做好灭蛆、灭蝇、灭蟑螂、灭鼠工作,防止致病微生物污染食物和餐具。除了要防止菌从手过、病从口入,生活中还要注意以下“养肠”细节:
1.保证膳食结构平衡。一日三餐要粗细搭配,常吃土豆、芋头、新鲜蔬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蔬果的膳食纤维有较强的吸水性,可增加粪便的体积,有利于粪便成形,预防便秘。洋葱、豆类、大蒜、胡萝卜等食物还富含益生元,能给肠道益生菌补充养分,有利于肠道微生物平衡。魏艳玲建议,起床后喝一杯温水,同时保证每天饮水不少于1.5升,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都有助于防止便秘。如果已经患上便秘,要遵医嘱对症治疗,自行使用泄药容易造成肠道功能弱化。
2.保持心情愉悦。良好的肠道微生物环境和愉悦的心情能够相互促进,对身体健康有益无害。
3.坚持运动。不仅能促进“快乐激素”的分泌,还能促进肠道蠕动,加速排便,防止肠道老化。
“夏、秋两季是肠道感染的高发季节。”魏艳玲提醒,如果饭后突然感觉肚子疼、恶心想吐,或有发热、食欲不振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很有可能是急性胃肠道感染。这类患者应注意保暖、卧床休息;有呕吐、腹泻等症状者有可能脱水,因此要注重补充体液,可适当摄入鲜果汁、藕粉、米汤、蛋汤等流质食物,酌情多饮开水、淡盐水;为避免胃肠道胀气,急性期应忌食豆类等易产气食物,并尽量减少蔗糖的摄入;此外,要注意饮食卫生,忌食煎、炸等高油食物及熏腊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