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现代医学的发展,让生命能够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下去——人体器官捐献。2021年6月11日是第5个“中国器官捐献主题活动日”,同时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和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联合党支部、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主办了“6.11中国器官捐献主题活动日”系列主题活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洁夫在会上呼吁,希望让更多公众了解器官捐献,同时号召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参与到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和宣传工作中。
北京多家医院积极响应号召,共赴北京八达岭长城分会场开展以“学习党史、传递薪火、生命接力”为主题的党日活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器官捐献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刘源表示,我国自古就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说法,所以捐献工作刚开始可以说是举步维艰,但随着国家近几年的宣传和发展,我国器官捐献的政策、法律法规、流程框架都已建立的相当完善,公民意识也有所提高。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1 年 5 月 31日,中国器官捐献有效志愿登记人数超过300万人,较2015年25959例的登记人数实现了百余倍增长。刘源介绍,“近几年我国每年的器官捐献人数基本上都维持在6000人左右,一年大概可贡献出17000~18000个合格的器官,但这仍然不能满足国民对器官移植的需求。”我国是器官移植大国,每年大概有30万人在等待器官移植来救命,也就是说,中国器官移植的供需比例从早先的1:30发展到现在的约1:15,虽然器官捐献的发展进步显著,但缺口依然巨大。
对于如何能成为一名器官捐献志愿者?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器官捐献管理办公室协调员赵文萍介绍,必须是年满18周岁、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可以选择以下几种途径进行登记:1.可在手机支付宝中搜索“施予受”器官捐献志愿者服务网,之后点击志愿服务,进行信息填写,登记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一个器官捐献志愿者的电子卡;2.登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网(www.codac.org.cn)或微信公众号(中国人体器官捐献),进行线上登记;3.到当地的医疗机构或红十字会器官捐献管理机构,填写并递交《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此外,实现捐献有几个必要条件,首先是生命到了不可挽救阶段,患有恶性肿瘤或传染病的人是不可以实施捐献的;其次要经过严格的医学评估,确认器官可以使用;最后还需征得其直系亲属的同意才能实施捐献,“这是器官捐献的原则。”两位专家强调。
器官捐献是公民的志愿认知行为,但由于我国器官捐献工作启动较晚,公众对其知晓度和支持度仍然不高,从而对该领域发展形成阻碍。专家们表示,此次活动的开展非常多元化,能够辐射的方面非常广,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够使更多民众对器官捐献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和理解,并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器官捐献事业,让更多生命通过器官捐赠的形式延续下去。最后,公众可通过在各大视频平台搜索“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的直播或转播进行更深度的了解。▲
生命时报记者 严立新